因孩子身患心智障礙,徐曉健在心智障礙殘疾人服務領域工作了10年,先后創辦4家公益服務組織,致力于關愛幫扶心智障礙人群,她也因此獲得“安徽省最美家庭”“安慶好人”“安徽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如今,她又將目光投向了農村心智障礙群體。
“農村心智障礙人士因行為能力不受控,需要專業團隊幫助他們搭建相應的知識系統,以便更好融入社會,但農村條件有限,無法提供有效支持。”徐曉健說。
2018年,徐曉健把自己的社會工作“搬”到了農村,在宜秀區楊橋鎮鮑沖湖村建立了社工站。
“你看我養的豬,養的肥吧。”6月4日11時,徐曉健剛走進汪翠萍(化名)家,汪翠萍就拉著她的手,把她帶到豬圈旁,“炫耀”起自己養的大黑豬。汪翠萍一家三口都是心智障礙者,在當地政府的關心幫助下,汪翠萍的丈夫和兒子負責看管一片魚塘,汪翠萍則在家養豬和雞。
“別看現在似乎順風順水,但最初那兩年很難熬。”徐曉健說。社工站剛成立時,徐曉健嘗試提供托養服務,但因成本高、資金不足,堅持了一年多后,社工站轉為提供上門幫扶服務,重點為受幫扶者提供精神慰藉,但在推廣時阻力重重。
“他們的情緒表達很直白,說不理你就不理你。”徐曉健介紹,大部分農村心智障礙人士接觸外界少,對陌生人十分抵觸,有些甚至會躲起來,“而其監護人和家人、鄰居等自然支持者對社會工作不了解,也有一定的防范心理。”
當時,很多農村家庭對幫扶的認識局限在較為直接的物質幫助上,于是徐曉健為心智障礙人士發放雞苗、鴨苗、果樹苗,并聯系對接銷售渠道,幫助他們戶均年增收約3000元,逐漸和受幫扶者建立起了互信關系。
“物質只是幫扶的一個方面,核心理念還是助人自助,讓其可以自食其力,融入社會。只有接近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才能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徐曉健說。
2020年10月,徐曉健關于農村幫扶的項目申請通過,得到了三年的項目資金。目前,徐曉健的農村心智障礙人士幫扶項目已有51個服務對象,每月提供上門服務32戶,居家就業25人,企業就業5人。
此外,徐曉健還注重培養農村大齡心智障礙人士的購物技能、金錢管理等生存能力,努力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們為什么要哭呢?我希望這個群體給社會的印象是陽光的,是充滿歡笑的。”在徐曉健心中,平等才是特殊群體真正需要的。(見習記者 管煒)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