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俞金蘭,女,1951年4月出生,群眾,蕪湖市南陵縣家發鎮永林村徐塘組村民。
事跡簡介:南陵縣家發鎮永林村,有一位名叫俞金蘭的老太,不顧自己多病的身體,照顧父親死亡、母親離家的孫子,堅持打工掙錢,還清因家庭變故、孫子特殊病情所背下的沉重債務;又憑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將孫子病治療好后供其考上大學。提起俞金蘭老太,村民都贊她是“一枝傲雪凌霜的蘭”。
正文:人們常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于俞金蘭的家庭來說,一路走來,真是不幸的事接踵而至。俞金蘭育有二個兒子,小兒子周杰讀到初中時,出現抑郁癥癥狀,她與丈夫周登發一道帶他到蕪湖四院、南京等地四處尋醫問藥,經過多年精心治療,病情得到穩定。
周杰到了適婚年齡,俞金蘭又四處托人說親,然后借債幫他娶上了媳婦,第二年生下一個可愛的孫子。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家庭背上沉重的債務,使得周登發不得不帶著兒子周杰到南京打工還債。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5年2月9日的這一天,兒子周杰被違反交規的車輛碰撞后當場死亡。俞金蘭夫婦忍著悲痛料理完喪事,在心底暗暗告慰自己,兒子不在了,一定要幫襯媳婦把小孫子養育成人。沒過多久,失去丈夫的媳婦說要回娘家散心,俞金蘭心想,兒子不在了,但不能虧待媳婦,媳婦遠嫁過來,平時也很少回去,于是借了2萬元給她回去盡盡孝心。可是不曾想,媳婦竟然一去不復返。才兩歲的孫子周平安,一時成了孤兒。對于這個債臺高筑的家庭來說,失去一個勞力,媳婦又出走,無疑是接連的晴天霹靂。哭干眼淚的俞金蘭,沒有被家庭的各種變故所擊垮,擦干眼淚,挺起腰桿,開始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幸。
“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人家借錢給我家,是在幫我們,再苦再難也要將錢還上。”這是俞金蘭作出的鄭重承諾。為了還清債務,已經年過半百的她,到江蘇、上海等地到處打工。沒有多少文化的她,只能干些護工等苦力活,在外總是省吃儉用,節余著每一分錢去還債。當她憑著自己的辛勞,與丈夫一同將掙來的血汗錢還到借錢的親戚、朋友手上時,他們都感動地說:“你真是太講信譽了。你家庭出現這么多的變故,我們本該幫一把。這錢隨便什么時候還、甚至不還,我們都沒意見。”為了信譽,俞金蘭經過多年的勞累,終于還請了兒子看病、娶媳婦等所欠下的累累債務,自己卻積勞成疾,落下心臟病、高血壓、腰椎間盤突出等多種慢性病。
正當俞金蘭在還請債務后吁一口氣時,禍不單行,在中學讀書的孫子周平安,以前初一初二成績好得很,到了初三,卻發現課外輔導練習不做,一看書頭就疼,開始變得不愿意與人交流,情緒也變得十分煩躁。此時,有人提醒到,是不是像他父親那樣,有遺傳性的抑郁癥。年屆七旬俞金蘭放棄打工,毅然從外面回到家中,挑起照顧孫子周平安的這副重擔,想讓缺少父愛母愛的他,仍能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這時,丈夫要在外打工,維持一家生計。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只能靠俞金蘭一個人決斷拿主意。考慮到初三要考高中,于學生來講,因升學導致心理壓力過大,首先是立即安排休學一年,減輕學習壓力;然后,及時帶他到蕪湖四院去找醫生看看,是不是得了抑郁癥。這期間,俞金蘭不顧自己多病的身體,一個人帶著孫子周平安,輾轉于各大醫院,找專家、名醫去看。由于治療及時,周平安的煩躁情緒得到有效控制,對學習不再有抵觸情緒,開始漸漸有了興趣,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此時,俞金蘭不敢有絲毫懈怠,起早摸黑地忙碌著,按照醫生給出的方法,對孫子周平安在生活上進行調理,在學習上找老師給予正確輔導,終于使孫子考上了私立學校博文中學。在高中三年學習期間,身為奶奶的俞金蘭,真是又當爹又當媽,辛苦指數可想而知。既要給孫子以心理疏導,幫助他減輕學習上的壓力;也要以自己的言行,教會孫子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又要忍著腰椎間盤突出的病痛,幫他洗衣漿刷,無微不至地照顧好他的生活起居。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的悉心照料,孫子周平安不但抑郁癥的病情沒有再復發,而且成績一直穩中有進,于2022年順利考上淮南師范學院,成為一名大學生。
俞金蘭不以家中種種變故為理由,堅持打工還債,撫養孫子成人,她經常說:人要講信譽,在社會上才能立得住腳。她勇敢面對一切生活磨難,敢擔當,使得家庭看到希望之光。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