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臧永元,郎溪縣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輾轉40余載為21名烈士“正名”。半生時光,征途漫漫,他用自己的執著與堅守,踐行著“退伍不褪色”的誓言,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
人物寄語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的民族。當年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犧牲,我為他們做點事,讓他們的事跡能夠流傳下去,被后人敬仰,我做的一切就有意義。
青山隱隱、流水迢迢,盛夏的郎溪縣姚村鎮生機盎然。6月3日,記者來到該鎮夏橋村,白色的雛菊在山間小徑旁競相綻放,不遠處姚村蘇維埃政府舊址古樸靜穆。
“1930年,郎溪姚村的農民赤衛隊掀起了一場暴動,創建了郎溪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姚村蘇維埃政府。在此期間,21位革命先輩英勇犧牲……”在姚村蘇維埃政府舊址,今年84歲的臧永元精神矍鑠,正在給姚村鎮中心學校的學生們講述著9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
21位烈士的姓名和事跡被一起刻在“烈士英名錄”上。為他們“正名”,臧永元奔波了40余載。
“成立姚村蘇維埃政府,郎溪縣志上有記載,但是犧牲的21位烈士一個都沒有提到。我就想著,一定要為他們‘正名’。”臧永元告訴記者,從兒時起,他心里就種下了崇軍愛國的信念。1959年入伍,1975年從部隊轉業回家鄉,“退伍不褪色”的老兵本色支撐著他踏上了“正名”征途。從1979年開始,臧永元走訪犧牲的赤衛隊隊員遺屬、親友、事件知情人,全力追尋事件原貌,完善相關材料。
1981年,臧永元將調查收集的21位烈士的材料,上報到郎溪縣民政局和省民政廳。因為缺少認定資料,第一次申報并沒有成功。2001年退休之后,他將全部心血投入到追尋之路。2011年,臧永元進行了第二次申報,因年代久遠,依舊沒能等到好消息。
“幾次申報不成,大家都勸我別認死理,要不就算了。但我不愿也不能放棄,就一遍遍跑檔案館、紀念館查閱史料,聯系當地烈士后人、志愿者,深挖歷史細節。”臧永元說,他前前后后走訪了20多個村子,調查走訪了60多位村民,光資料就整理了八九本。
1982年,赤衛隊隊員遺屬張清福在自家老宅的墻縫中,發現了一份當年赤衛隊開會人員的畫押名單。張清福找到了臧永元,他們立即把這份珍貴的資料交到郎溪縣黨史辦,相關資料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材料證實有哪些人參加,有了確切的名單,為申報提供了重要證據。”臧永元說。
2013年,臧永元第三次申報了當地黨史資料記載較完整的8位赤衛隊員。2014年5月20日,安徽省民政廳發出《關于同意追認陳建富等八名同志為烈士的批復》。8位革命烈士終得“正名”。
“21位烈士一個都不能少!”臧永元給自己、給烈士們作出了承諾。他繼續為其他13位烈士奔走,先后3次赴省民政廳、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咨詢、完善相關認定。2021年5月21日,郎溪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將最新收集的資料,上交到了上級部門。當年11月19日,郎溪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終于收到了13位烈士追認的批復。
今年75歲的夏橋村村民傅先鋒是烈士傅正楷的侄孫。“奶奶健在的時候,臧老就來過,那時我才30多歲。這么多年來,他花費了多少心血啊。”傅先鋒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