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一事,終一生?!彼窃←溣N試驗田近40年的守望者,成功選育4個小麥新品種,填補了淮北地區(qū)麥種空白。她從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交給了土地,而今依然奮戰(zhàn)在育種一線。她是濉溪縣農業(yè)科研試驗站研究員周素英。
1989年,23歲的周素英從安徽農學院(現更名為安徽農業(yè)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濉溪縣農業(yè)科研試驗站(原濉溪縣農科所)。當時條件艱苦,剛來第一天,幾經周折,問了好幾趟路,周素英才找到所里。看著雙腳滿是泥的年輕姑娘,老技術員們搖了搖頭,怕她吃不了苦,便勸她回去。靠著一股子拼勁,周素英留了下來,一頭扎進農田里,從種植、管理到新技術的研究、運用,真正把論文寫在了淮北大地上。
“比‘農民’還像農民”是人們對育種人的印象。育種過程中,除了要像農民種植一樣做好日常管理,還要詳盡了解、掌握數萬株材料各自全生命周期的生長狀況。與土地為友,與麥為伴是周素英的生活常態(tài)。
9月準備種子,10月整地、田間區(qū)劃、播種、澆水、查苗補苗,冬季抗寒性調查,春季田間觀察記載,病蟲害防治等。自小麥抽穗揚花到成熟這段時間,更是要日日“長”在地頭。用鑷子把小麥雄蕊完全去除,不能傷到柱頭,進行雜交組合配制,再到田間后代選擇,對每一株仔細觀察記載,選出豐產性好,抗病性強的品系,最后室內考種,做好標記。由于小麥成長后期,每天的變化都很快,周素英和同事們清晨4點天剛蒙蒙亮就開始下地,彎著腰一干就是一天,直到晚上看不見了才收工。為縮短育種周期、加速育種進程,周素英還要“北育南繁”,北往河北,南赴海南,一茬又一茬地試驗育種。這樣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
當年,單位經費不足,買不起脫粒機,單穗脫粒都是人工一穗一穗地搓,手上全都是泡。小麥收獲以后,沒有倉庫,種子放在家里保存,磷化鋁熏倉時,不慎中毒,住院一個多月……想起那時的點點滴滴,周素英淡然一笑,一個小麥新品種的選育,要歷經十幾年甚至更長的一段過程,“唯有耐得住寂寞,不斷堅持?!?/span>
不負辛勤努力,周素英和她的團隊選育的“濉1216”小麥新品種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填補了淮北地區(qū)歷史空白。因豐產性突出、抗病性強被推薦到國家黃淮南片小麥試驗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面對小麥品種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的形勢,她繼續(xù)培育出濉字頭系列小麥新品種,“濉1309”“濉1615”在2021年順利通過國家審定推廣,得到農民的高度認可,其中“濉1309”小麥新品種推廣面積逐年攀升,5年來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成功用一粒小小的種子打了場漂亮的種業(yè)“翻身仗”,結束了濉溪制種大縣以外引小麥為主栽品種的歷史。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優(yōu)質專用小麥面粉的需求日益增加,育種目標也隨之跟著調整,從“高產穩(wěn)產”到“高產穩(wěn)產抗病”再到“高產穩(wěn)產抗病優(yōu)質”這三步走的育苗思路,周素英繼續(xù)帶領育種團隊一年接著一年干?!澳憧矗@個籽粒顏色更深,出膠率、蛋白質含量高,是強筋小麥,可以做面包?!笨粗矍暗男缕贩N小麥“濉1808”,周素英如數家珍。她還將拿起新品種科研的接力棒,繼續(xù)前行。
小麥的生長,沒有休息和節(jié)假日,周素英也沒有。說起家庭,她心有愧疚,忙起來幾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平時都是身為教師的丈夫在家打理。“快要退休了,之后要多陪陪家人?!敝芩赜⒄f,“不過在退休之前,還是想多干一些,把手里的幾個項目順利帶大家做好?!?/span>
近年來,周素英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安徽省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安徽省職業(yè)職工道德建設先進個人”“淮北市高質量轉型發(fā)展先進個人”等稱號。2023年7月,獲評第八屆淮北市道德模范。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