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許磊,國網馬鞍山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超特高壓一班班長,獲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江淮工匠”等榮譽稱號。
人物寄語
只要我干一天,就要盡到一天的責任,保障輸電線路安全,希望每條線路都能“健健康康”,穩定輸電。
7月8日早上剛過8點,已是艷陽高照。在當涂縣東山村,國網馬鞍山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超特高壓一班班長許磊仰頭盯著高高的輸電桿塔和輸電線路,看了一遍又一遍,豆大的汗珠從他臉頰上不停滾落。“現在是用電高峰期,輸電線路不能有問題。”許磊說。
超特高壓輸電線路是供電網絡的“大動脈”,守護好它們是許磊的職責。許磊所在的班組負責巡護的超特高壓輸電線路有17條、近400公里。“一是查看線路附近環境,有無施工、釣魚等活動,樹木生長對線路有無影響。二是查看線路本身有無問題、有無異物懸掛,桿塔上的設施、部件是否正常,發現問題要立即檢修。”許磊望著頭頂的線路向記者介紹,一些看似細小的問題可能關乎整個供電網絡的安全穩定。
線路巡查是“苦差事”,既考驗“眼力”又考驗“腳力”。多年來,許磊憑著過人的“腳力”“眼力”,對近400公里輸電線路巡查了無數遍,每條線路附近的地形地貌、河流道路、人文風俗等情況,他都了然于胸。
今年42歲的許磊已在供電部門工作了22年。22年來,從帶電班到運維班,再到輸電運檢中心,隨著崗位不斷變化,他也從“電網小白”成長為“老師傅”。
2002年,年輕的許磊第一次上桿塔。“才攀爬到一半,也就十五六米高,往下一看,嚇得腿不停地哆嗦,渾身發軟,一動不敢動。”當時的情景,許磊記憶深刻。那以后,他常想什么時候自己也能像老師傅那樣,在高高的桿塔上自由作業。為此,白天他主動出勤,跟著老師傅熟悉線路設備、線路走向和地理位置,學習什么是設備缺陷隱患,如何發現、分析、處置缺陷隱患;晚上整理筆記,反復琢磨領會。別人休閑娛樂的時候,他還在啃書本、背公式、畫接線,給自己“充電”。
慢慢地,許磊成長為班組乃至輸電運檢中心的技術能手。他與公司創新團隊先后開展了23個科技項目研究,其中3項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012年,許磊被調到公司運維班,負責含山、和縣等地的線路運維。由于距離市區遠,許磊十幾天才能回家一次,而那時他的女兒剛出生六個月。許磊把對女兒的思念寄托在線路上,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希望“每條線路都像孩子一樣‘健健康康’的”。多年來,他也像守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守護著一條條超特高壓輸電線路。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