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春風勁吹。在這個春天,安徽民營經濟迎來新一輪勃發。
從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語音技術驚艷全球,到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生產線轟鳴不息;從埃夫特工業機器人填補國產超重載空白,到陽光電源登頂安徽民企榜首……這片土地上,民營經濟的活力與韌性正以“龍頭引領、高端突破、創新驅動”的立體格局,書寫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數據顯示,2024年安徽民營經濟貢獻全省71%的GDP、84%的稅收和86%的城鎮新增就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壓艙石”。安徽如何以政策、產業與創新的三重合力,讓民營經濟“春回大地”?
答案正在這片創新熱土上徐徐展開。
出圈:從“頂梁柱”到“全球競速者”
在2024年安徽民營企業百強榜單中,聯寶科技、陽光電源、比亞迪合肥基地等企業穩居前列。其中,陽光電源以722.5億元年營收成為安徽第一大民企。這一變化不僅折射出新能源產業的蓬勃勢頭,更凸顯安徽民企在“雙碳”戰略下的轉型升級決心。
撐起經濟“半壁江山”,皖企何以“強筋健骨”?“硬核科技”是鍛造安徽民企的核心競爭力。
科大訊飛憑借人工智能語音技術,連續多年研發投入強度超17%,其語音識別系統覆蓋全球5億用戶;比亞迪合肥基地年產能突破60萬輛,帶動本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規模超1600億元。而蔚來控股以萬人研發團隊、111.89億元研發投入,穩居智能電動汽車賽道第一梯隊。這些龍頭企業的崛起,離不開安徽“頂格推進”的政策支持。2024年,全省落實惠企資金22.5億元,新增企業貸款56億元,并通過“綜合查一次”改革減少行政干預,讓企業家“站C位、得實惠”。
安徽民企的視野早已超越地域邊界。
國軒高科在德國大眾加持下,構建從礦產開采到電池回收的全產業鏈,成為全球新能源電池領域的“隱形冠軍”;中鼎集團依托寧國智能底盤系統制造基地,產品打入特斯拉、寶馬供應鏈,海外營收占比超40%。正如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所言:“安徽企業的競爭力,在于將本土創新與全球市場無縫對接。”
出彩:從“跟跑”到“領跑”的集群躍遷
2024年,安徽裝備制造業營收突破萬億元,成為全國第七大裝備制造強省,其中高端裝備占比45%,光伏裝備、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細分領域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安徽“雙核多基地”產業布局的精準發力。合肥、蕪湖打造創新研發雙核,馬鞍山、滁州等六市形成特色制造基地,縣域則聚焦“小而美”的專精特新集群。
在蕪湖埃夫特車間,負荷300公斤的超重載機器人完成最后調試,其關鍵零部件100%自主可控。馬鞍山長江機床的高端數控折彎機獲厄瓜多爾客商青睞,憑借激光角度校正技術拿下億元訂單。而合肥美亞光電的色選機全球專利申請量前十中獨占六席,成為農產品檢測領域的“隱形冠軍”。
安徽以“鏈長制”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例如,“蕪馬合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集聚上下游企業200余家,六軸機器人出貨量居國產品牌首位;寧國市依托中鼎集團打造智能底盤系統基地,形成從材料研發到總成組裝的完整鏈條。2024年,全省累計培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908個,應流集團航空發動機葉片、中聯農機甘蔗收獲機等產品實現進口替代,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出新:從“制造”到“智造”的創新密碼
以“新”提“質”,重塑經濟基因。
在安徽,新質生產力轉化為實打實的產業動能。2024年,全省民營企業研發投入達463億元,同比增長51%,7.03萬研發人員推動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省95%。
安徽聚焦高端裝備七大細分領域,設立135億元主題母基金,支持企業突破整機關鍵技術。例如,合肥欣奕華的鈣鈦礦真空鍍膜機打破國外壟斷,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借助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產業鏈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延伸拓展。
產學研合作更是常態,寧國市與合工大、安工程共建研究院,實施11個聯合技術攻關項目;蕪湖航空產業園獲批國家級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推動鉆石飛機專利申請量躍居全國第三。
從“機器換人”到“數據驅動”,全省累計建成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200余個,維天運通依托“鼎造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物流調度效率提升30%。全柴動力投入10億元進行智能化改造,產能提升22%、成本降低15%。
數字化轉型不僅降本增效,更催生新業態。科大訊飛“城市大腦”接入全省50%以上政務服務場景,惠科光電的柔性屏技術打開車載顯示新市場。
在低碳經濟“新賽道”,安徽同樣有建樹。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全球市占率超30%,助力安徽光伏產業營收突破2500億元;國軒高科的動力電池回收技術減少50%碳排放。政策層面,安徽率先推行“兩統籌一次查”改革,在制造業試點綠色智能鑄造集群,推動單位GDP能耗下降18%。
安徽提出“民營經濟是安徽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必須讓創新之火燎原、讓開放之門洞開、讓服務之水長流。”從龍頭民企的全球競逐,到高端制造的集群突破,再到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安徽民營經濟的“春天”不僅是市場的回暖,更是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安徽正以民營經濟為支點,撬動制造強省的未來,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