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教育部同意,長三角有多所學院更名為大學,分別是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蚌埠醫學院更名為蚌埠醫科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更名為浙江科技大學、嘉興學院更名為嘉興大學。尤其是合肥,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省會大學。
長三角出了名地重視教育,而這幾年,終于“卷”到了本地高校實力層面。
“兩超”格局
長三角向來是國內教育重點地區,高校數量接近全國的20%,其中37所長三角高校出現在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上,占總數的25%。我國首個由頂尖大學組成的九校聯盟(即C9)成員中,長三角高校占比過半。
不過,長三角的高校雖然多,但名校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南京,這兩個城市雙一流高校數量均達到13所;整個長三角地區部屬高校共22所,上海和南京分別為9所和8所,在地區內形成了實打實的“兩超”格局。
在“兩超”之下,哪怕是第二梯隊的杭州、合肥,高校實力也多少顯得不夠看。杭州有28所本科高校,但僅有浙江大學和中國美術學院2所雙一流高校。擁有19所本科高校的合肥,也僅有3所雙一流高校。余下城市中,蘇州、寧波、徐州、無錫幾座城市均僅有1所雙一流高校。
此外,作為省會和經濟萬億城市的合肥在高校資源上也有不少焦慮。盡管“風投之城”這幾年的經濟發展突出,但在高校資源上仍算不上強。
動作頻繁
和其他地區不同,長三角現在“卷”的,不是從頭新建一所高校,而是想方設法新增一些辦學層次更高、科研實力更強的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教育機構。
在這件事上,蘇州做得最早。早在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就成立了,兩年后正式開始招收全日制學生。在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蘇州的異地分校和研究院等機構漸漸多達20家以上,并且多是985高校如清華、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哈工大等。
近幾年,蘇中蘇北、安徽的多個城市的相關動作則更為頻繁。
最典型的如南通。2021年南通與上海交大成立南通基地、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立南通研究院,2023年12月又與東南大學簽約建設南通校區,建設海洋高等研究院等。
淮安、連云港也在積極開展與省內高校的校地合作或異地辦學。2023年以來,淮安市政府與南京師范大學、淮陰師范學院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北結對共建高校。此前2021年淮安與南京理工大學簽約合作建立盱眙校區。2023年11月,連云港則與南京師范大學簽下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地方海洋經濟、生物醫藥等產業協同創新發展。
在安徽,除了合肥、蚌埠有學院經批準升級為大學,合肥還新設了公辦性質、招收本科生的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合肥都市圈內的滁州在2023年5月還與安徽大學合作設立了異地的滁州研究院。
爭奪升級
不過,如今要參與高校爭奪戰的城市或許要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更多挑戰。
一所高質量大學的建設需要漫長的實力積淀和發展過程,“從0到1”創立高校的例子不是沒有,但并不適合大部分城市。因此更常見的仍是引進異地高校開展合作、本地院校轉設升級等。這意味著,對于想要突圍高校資源的長三角城市來說,強校資源變得更加稀缺。
另一條本地院校轉設升級的路子也并不好走。
從教育部官網上公布的近20年來長三角地區轉設升級的院校來看,大多集中在本身院校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如上海近20年來有8所院校轉設升級為大學,杭州有10所本地院校實現轉設升級,此外南京也有4所院校實現升級。
相較之下,近兩年蘇北、安徽有不少城市希望升級本地院校的申請都處于擱淺狀態。如2023年安徽滁州、蕪湖分別希望升級本地的安徽科技學院為安徽科技大學、皖南醫學院為皖南醫科大學均暫未通過審批。
面對挑戰,長三角各地發展高校的態度仍然十分堅定。
在江蘇省的“十四五”規劃文件中,提到“優先支持蘇中蘇北地區規劃設置高等院?!?。省內高校資源最豐富的南京就在持續向省內多個城市輸出新校區,包括前文提到的東南大學南通校區,南京師范大學與淮安、連云港的合作,等等。
安徽的思路則是先把合肥做大做強,與省內高校深入合作?!栋不帐 笆奈濉苯逃聵I發展規劃》則提到:“支持安徽師范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在合肥建立高等研究院。重點建設8所特色高水平大學和一批優勢特色學科專業,9所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和一批品牌應用型專業?!?/span>
浙江的“十四五”教育規劃提出要到2025年新增1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同時新增引進5所國內著名高校在浙辦學。
更加激烈的競爭也考驗著各地如何將產業經濟和科教、人才的承接發展更好地匹配,探索更加有益的高校建設與發展模式并充分落實。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