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近半,安徽高校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在多地開展。高校學子走進涇縣長園村、丁家橋鎮李園村、寧國市港口鎮等地,深入鄉村、社區,探尋非遺之美,領略匠心風采,激活傳承密碼。
丹青的刺繡水袖、墨黑的金紋長衫、鮮紅的狀元袍駙馬套……各式各樣的黃梅戲傳統服飾被志愿者們從行李箱中拿出,一番仔細穿戴裝扮后,表演即將開始。近日,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黃梅戲慰問演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安慶市宜紡社區。
伴隨著黃梅戲悠揚的曲調,志愿者緩緩登場,綿長的水袖隨身姿舞動,時而翻飛,剛勁有力;時而纏繞,柔軟飄逸。“在舞臺上表演,給人一種文化傳承發揚的滿足。”志愿者賀子杰分享,希望非遺能成為增強社區凝聚力的文化載體。
在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唱詞中,經典戲曲片段輪番上演。坐在最前排的居民張先生手拿蒲扇輕搖,從頭至尾跟隨著唱腔低聲哼唱。
7月中旬,安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宣夢星火,砥礪前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安徽省涇縣。在涇縣長園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踐隊為鄉村的小朋友們帶去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探索之旅。課堂上,通過生動講述、圖片展示以及互動問答,隊員們向小朋友介紹了宣紙的生產過程及宣紙文化的時代價值,帶領他們一起鋪壓黃底宣紙、手持纖毫毛筆,感受油墨在紙間流動氤氳的魅力。
隨后,實踐隊走訪了安徽省首個“中國淘寶村”——丁家橋鎮李園村,通過采訪當地群眾、與商戶面對面交流,了解到丁家橋宣紙產業園為傳統宣紙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正積極探索新的宣傳方式。“我們依托專業優勢,利用深度學習定制圖像網頁界面,并結合3D打印技術定制文創產品,希望能夠為宣紙文化的發揚和傳承貢獻一份力量。”實踐團成員曹洪陽介紹。
從“龍窯”到“魚燈”
探尋非遺技藝
世界第一長活態古法柴燒龍窯長119米,依山而建如龍似蛇,從窯頭到窯尾,每節的形狀和尺寸都有嚴格要求,一層一層往上搭建,形成錯落有致的窯身結構。
7月上旬,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子們來到寧國市港口鎮,1958年創建的金牛山陶業負責人孫成宏帶領同學們參觀了這一世界第一長活態古法柴燒龍窯。此外,同學們還觀摩了龍窯制作,匠人現場展現了省非遺技藝“泥條盤柱”。
在訪談環節,工作人員詳細講述了龍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當前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受訪人員表示,雖然現代技術為陶瓷生產帶來了便利,但傳統的手工藝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7月中旬,安徽理工大學礦業學院“攬徽遺芳華隊”社會實踐團隊前往黃山市歙縣。歙縣是徽墨的重要發源地,為了探尋徽墨制作技藝,實踐團隊來到“胡開文”墨廠,探尋文房四寶之一的“墨”的發展歷程、品類及特點,了解徽墨的生產工藝與流程、體驗徽墨描金工藝。
在歙縣汪滿田村,村長帶領團隊前往了魚燈作坊,并親自為團隊講解了魚燈的來歷和承載的文化意義。“制作魚燈最初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如今不僅表達樸素的愿望,還承載著每個村中人對家鄉的懷念。”村長介紹,魚燈制作較為簡單,村中的孩子都可以制作出一個簡易版的魚燈,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元宵的魚燈會。
非遺不僅僅是一項技藝,更是歷史的沉淀。通過此次“三下鄉”活動,學子們汲取了非遺的深厚底蘊,拓寬了視野。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