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空間信息技術再賦能文化遺產研討會暨清華大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安徽大學舉辦。這是繼2024年7月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會后,世界遺產地、高校、科技企業三者共赴文化之約、共鑒文明之光的又一次深度對話。
會議由清華大學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清華大學)(下文簡稱“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大學、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共同主辦,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工作站承辦。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重點科研基地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林琿,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安徽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孫長銀,安徽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胡曉寧,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胡敏,黃山風景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政治處主任劉文,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處處長鐘海斌,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秘書長韓修良出席會議并共同為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工作站揭牌。安徽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李靜主持儀式。
孫長銀在致辭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與清華大學、安徽大學“名山—名校”合作淵源綿延深厚、情誼歷久彌堅。新時代新征程,希望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工作站立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充分發揮安徽大學文理工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優勢,加強科技文化旅游融合研究,推動安徽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文化強省和科技強省建設。
林暉宣讀了《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關于設立安徽工作站的意見》。《意見》指出,安徽工作站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學術基礎、顯著的研究成果、穩定的科研團隊,工作站總體思路清晰、發展目標和方向明確、研究成果可期、保障措施可行,期待安徽工作站通過文化遺產保護與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的探索研究,在安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據悉,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是2008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設立的第三批重點科研基地,掛靠清華大學。該基地旨在著力打造學術共同體生態,培養高水平科研和管理人才、探索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方法、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開創了空間信息技術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新領域。2024年12月1日,安徽大學與黃山風景區管委會聯合申報的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工作站獲批設立。
在隨后召開的空間信息技術再賦能文化遺產研討會上,圍繞文化科技旅游融合主題,來自自然人文科技等不同專業學科背景的14位專家學者和科技企業代表分享了空間信息技術賦能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研究、經驗、探索、設想,為科技賦能黃山乃至安徽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言獻策,文理工學科交融進一步拓展了跨學科交流渠道、碰撞出思想火花。
黃山作為我國僅有的4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安徽大學作為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賡續40多年合作傳統,守正創新、系統集成、提質增效,以合作開展“黃山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建構與展示”研究、共同舉辦安徽省首屆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會、聯合申報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清華大學)安徽工作站、舉辦空間信息技術再賦能文化遺產研討會和黃山世界遺產走進安徽大學活動等“四個一”工作,立足黃山世界文化遺產和安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守護好“中華文脈”,推動科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文化強省和科技強省建設。
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工作站全體人員、數智科技企業代表80多人參加會議并共同觀看了《黃山情·中國心 名山名校40年》紀錄片。會上,同步啟動2025黃山世界遺產走進安徽大學活動。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