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日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空間科學前沿科學問題”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表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將聚焦“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學主題。
王赤在主題評述報告中介紹,“極端宇宙”主題將研究極端天體在極端條件下的物質運動規律、暗物質粒子的本質和宇宙高能輻射的來源等內容?!皶r空漣漪”主題是通過空間引力波探測,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叭盏厝啊敝饕翘剿鞯厍?、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復雜系統、太陽與太陽系整體聯系的物理過程與規律。“宜居行星”主題主要致力于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疤崭裎铩敝黝}將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
王赤說,空間科學領域亟待全球攜手突破的11個重大科學前沿,可概括為“一黑”“兩暗”“三起源”和“五表征”?!耙缓凇敝荚谔剿饕院诙礊榈湫痛淼闹旅芴祗w及其極端條件下的物質運動規律;“兩暗”指迄今人們對其本質知之甚少的暗物質、暗能量;“三起源”聚焦宇宙起源、太陽系起源和生命起源;“五表征”探尋地球系統、地月空間、太陽系和系外世界的特征和運行規律,以及太空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并立足國情,我國進一步凝練出上述五大科學主題。
2024年10月,《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發布。王赤說,針對五大科學主題,該規劃形成了我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路線圖: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至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2028年至2035年,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論證實施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論證實施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2036年至2050年,論證實施30余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0余年來,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先后研制發射“悟空”“墨子號”“慧眼”“實踐十號”“太極一號”“懷柔一號”“夸父一號”等科學衛星。王赤介紹,后續我國將實施多項科學衛星任務。其中,“鴻蒙計劃”將利用月背高潔凈電磁環境,實施一箭十星發射,構建繞月百公里級超長波空間射電望遠鏡,揭示宇宙黑暗時代與黎明的演化歷史?!翱涓付枴比蝿諏⑹状螌μ枠O區進行正面成像觀測,揭示太陽磁活動周和高速太陽風的起源。此外,中歐聯合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微笑計劃”,預計將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擇機發射,有望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地球磁層的全景X射線成像和高精度日側極光探測。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