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成果如何走出實驗室?原始創新如何走向產業化?近日,北京、安徽等地積極探索前沿重大科技項目提升成果轉化效能之路,加快大科學裝置成果產業化。業內專家認為,大科學裝置是基礎研究的策源地,在產業上也要“沿途下蛋”,以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加快壯大。
近日,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上發布一項“腎臟成像組計劃”,擬通過多模態成像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率先構建全腎臟數字圖譜。據悉,這一“數字腎臟”能使腎臟疾病機理更“清晰可見”,為腎臟疾病的精準診斷、新藥研發、精準治療提供全新方向。這一成果是基于北京懷柔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取得,該裝置于3月21日剛剛通過國家驗收。
國產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則是安徽合肥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下的“蛋”之一。“人造太陽”即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科研人員基于“人造太陽”研制中發展的超導磁體、射頻、離子源等技術,自主研發出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可精確高效治療人體腫瘤。目前該系統已完成調試,計劃今年啟動臨床實驗。
此外,廣東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也已在航空航天關鍵部件、鋰離子電池、稀土磁性、新型高溫超導等領域產出了大量原創科研成果。利用散裂中子源建設運行過程中積累的技術研制的硼中子俘獲治療裝置,則已在醫院開展臨床研究。
越來越多大科學裝置在建設過程中就開始謀劃成果產業化。在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期間,其所在的深圳光明科學城就已匯聚了100多家合成生物領域的研發企業,總估值超過300億元,一個未來產業集群顯現雛形。北京懷柔科學城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2月26日通過國家驗收,由于采取了“邊建設、邊運行”的模式,此前已提供機時超過20萬小時,用戶涵蓋國內外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產出了若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基礎研究成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作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等一系列具體部署。大科學裝置通過“沿途下蛋”的階段性成果孵化機制,不僅推動了基礎研究的突破,還加速了技術向產業的轉化,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
質子治療是目前公認的精準放射治療的抗癌利器。“過去,這項技術基本依賴國外,設備從國外進口,治療費用20萬元到30萬元。”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有了國產超導質子治療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后,設備成本和運維費用有望降低約1/3。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入探索原始創新‘沿途下蛋’,加速大科學裝置成果產業化步伐,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助力未來產業發展。”合肥市發改委科學中心處處長李辰介紹,合肥先后組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數據空間、環境等重點領域研究院,集聚一批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檢測驗證和技術經紀等人才,承接轉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研究成果和衍生技術。
在創新賦能之下,新質生產力加快壯大,合肥未來產業蓬勃起勢。在核聚變領域,集聚聚變新能、夸夫超導、曦合超導等產業鏈相關企業超50家;在量子領域,建成投產全國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科大國盾、本源量子、國儀量子進入全球量子企業前20強;在商業航天領域,集聚中科星圖、航天宏圖等產業鏈相關企業超140家。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撐。與此同時,我國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完備的供應鏈體系,許多創新成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產業化,并迅速推向全球市場。”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趙衛東表示,我國科技創新呈現出國家投入與重視程度高、創新成果產業化速度快、產學研合作緊密、政策支持體系完善等特點,不過也要看到與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相信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投入持續增加,這些差距會逐步減小。
“在存量博弈局面下,高科技產業已經成為大國博弈與角力的焦點。”合肥工業大學校長鄭磊說,創新驅動發展的本質是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并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真正將科技創新成果廣泛轉化為產業創新發展的內在需要。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