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社會正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農(nóng)民流動和城市化加速,社會性競爭激烈,農(nóng)民對子女教育的期待提高,而公立教育如果無法把握農(nóng)村社會的變化對鄉(xiāng)村教育的影響,就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廣大農(nóng)民對子女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家校共育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但在實踐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關注的傾向:一是有的學校排課少了,相對來說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就少了;二是有的學校老師很少批改作業(yè),有時甚至交由家長批改并簽字;三是有的學校要求家長輔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四是早上上學晚,下午下學早,許多小學在下午三四點鐘就放學了;等等。結果是,學生在校時間縮短,在家時間延長,家長需將學生在家這部分時間給填補上,陪他們玩或輔導學習;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減少了,就需要家長在家里將未能學到的東西給填補上;家長在學生學習上的責任增加了,家長必須自己先掌握相關知識,才能去輔導學生。
但是問題就來了,一是家長是否有時間在早上八九點送小孩上學,下午三四點鐘去學校接小孩放學;二是家長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陪小孩學習;三是家長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輔導小孩學習,輔導不僅需要各科文化課的知識,還可能需要文體美藝術等方面的造詣;四是如果家長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就需要到培訓市場上去購買,家長是否有足夠的經(jīng)濟支撐。從調(diào)查來看,大部分東部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農(nóng)村的普通務工階層,最缺的是時間,他們很早就去上班,很晚才能下班回家,基本上沒有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接送小孩的可能。他們基本上是起早貪黑,甚至“白加黑”“五加二”,缺少時間和精力輔導小孩學習。他們本身在文化和文體方面就缺乏功底,沒有能力對小孩進行輔導。至于經(jīng)濟方面,市場化的教育培訓是個無底洞,農(nóng)村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只能承擔一兩個科目的短期培訓費用,不可能對所有科目和文體都培訓。而如果不培訓,或者家長不輔導,小孩的成績就受影響。面對這些問題,有的公立學校采取了課后托管等措施,解決了一些困難,但有的學校就解決得不那么好。
目前,私立學校還可以像過去公立學校那樣進行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更多地強調(diào)課堂教學和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責任。私立學校多是寄宿學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內(nèi),并且每天的各個時間段都被課程與活動安排得滿滿的。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相對較輕。但是私立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畢竟有限,鄉(xiāng)村基礎教育的資源大部分掌握在公立學校,我們在公立教育上的改革不應只盯著“減負”一個目標,還應強化公立教育尤其是縣鄉(xiāng)公立教育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回應,實打實地解決農(nóng)民在子女教育上的需求和問題。
(楊華,作者為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