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美育是以鄉村文化為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通過審美實踐活動來增強鄉村文化認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鄉村審美能力的教育活動。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新篇章需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鄉村美育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培養鄉村審美能力,必須推動鄉村美育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群眾感受鄉土的深度和鄉愁的溫度,在審美中體悟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夯實中華民族現代文化之基。
大力培養鄉村審美能力,需要構建鄉村美育共建共享機制。自覺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視野,來把握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體驗連續性、增強創新性、實現統一性、彰顯包容性。政府組織、高校牽頭、媒體助力、社會參與,形成鄉村美育合力,依托鄉鎮文化站、鄉村文化大禮堂等文化場所,開展美育活動,深入闡釋鄉村文化振興的審美機制,喚醒鄉村振興主體的審美意識,提升審美能力,形成美育優勢,讓鄉村美育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著力點、閃光點。
大力培養鄉村審美能力,需要高校助力。高校美術及設計機構利用專業知識發掘鄉村人文價值,增強鄉村審美韻味,培養美術教師、普及鄉村美學。與此同時,高校應打破學科壁壘,遵循美育規律,立足鄉村文化的內涵,充分挖掘學科中的美育因子,開展多學科協同聯動的鄉村美育研究活動。如,生態學關注鄉村文化中生態環境保護的智慧,在生態學的視角下關照鄉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實踐,發現鄉村文化的生態美;政治學聚焦鄉村田野中的禁碑、禁約,約定俗成的鄉規民約,感受鄉村文化的治理美;建筑學研究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體悟鄉村文化的建筑美。
大力培養鄉村審美能力,需要拓寬鄉村美育新空間。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關注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把鄉村審美資源帶進課堂,帶入社會。高校立足公共藝術教育平臺,選聘鄉村民間非遺傳承人擔任美育兼職教師,構建美育教學專兼職結合機制,讓學生在鄉村非遺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限魅力。構建城鄉美育互動交流機制,讓城市學生到鄉村體驗傳統文化和人文底蘊,參與節日民俗、非遺展示、農事活動等文化實踐。鼓勵社會文化機構建設流動的美術館、科技館與文化展,讓農村學生感受科技美與藝術美,讓鄉村文化在保留傳統內涵的前提下實現現代性轉型,推動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融合,在互鑒互動中協同發展,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