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引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青年一代更加積極向上,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習近平文化思想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我們做好高校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之基在教育。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龍頭,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擔綱承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肩負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更是高等教育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完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任的根本遵循。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新時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優秀傳統文化深度內化與思政教育效度不斷優化的雙重考驗。“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靈魂和建設重點是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高校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轉化為指導學校發展的行動綱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文化自信教育、創新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機制,以應對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沖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適應性和實效性。
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政治任務,是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內在要求,需要在深刻把握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基礎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落實立德樹人和踐行文化使命的內在統一
立德樹人與文化使命是新時代教育與文化共生發展的戰略指向和價值追求,這不僅是教育事業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也是文化事業繁榮昌盛的根本要求。
落實立德樹人是踐行文化使命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應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忍的意志品質,造就擁有大愛情懷、崇高道德的新時代公民。立德樹人的過程本質上是構建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它為文化使命的傳承與創新奠定了扎實的人才基礎,也為文化生命力的持續煥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道德滋養。
踐行文化使命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實踐場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文化使命的踐行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態傳承,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躬身實踐。通過文化教育的浸潤,學生得以領略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增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文化教育不僅豐富了立德樹人的內容維度,更提升了其教育理念和實踐層次的內涵與品質。
落實立德樹人與踐行文化使命是互補與互促的關系。立德樹人的道德內核為文化使命指明了發展方向,保證了文化發展道路的正確性和先進性;而文化使命則以其深厚的文化資源和鮮活的教育實踐,為立德樹人提供了豐富素材和廣闊舞臺,促進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體化和生動化。這種辯證融合使得高等教育突破了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技術培養的局限,邁向了關注個體全面素質提升和人文精神涵養的新高度。
立德樹人與文化使命的內在統一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論斷,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落實立德樹人和踐行文化使命的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明確要求。“育新人”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文化的重要形態是教育,教育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任。“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在履行五大職能過程中,高校應將踐行文化使命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扎實推動文化育人工作的全方位實施,培養兼具深厚文化底蘊與時代擔當的新時代人才。
堅持人才培養與文化浸潤相統一。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成果深度融入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通識教育課程、開設特色選修課、舉辦系列文化講座、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實踐平臺等途徑,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悟和傳播優秀文化,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的有機統一,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堅持科學研究與文化挖掘相統一。科學研究不僅要關注科學技術領域的前沿探索,更要重視對本土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與創新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引導科研團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解讀和現代轉化,形成能夠彰顯時代精神的文化研究成果;建立健全文化傳播機制,借助學術期刊、新媒體平臺等渠道,推廣和應用研究成果,使之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堅持社會服務與文化引領相統一。高校應發揮文化高地的作用,積極參與國家和地區文化發展戰略制定,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決策咨詢服務,并主動承擔起基層文化建設和社區文化服務的任務,通過項目合作、志愿服務等形式,推動區域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城市文明建設。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臺,整合校內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培養一批具備較高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社會服務人才,輻射帶動整個社會的文化品位提升。
堅持文化傳承創新與資源整合相統一。高校要深度挖掘本校及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構建科學合理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強化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共享,打造具有獨特標識度的校園文化品牌。融合信息技術,推動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互動,打破學科壁壘,跨領域協同創新,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堅持國際交流合作與文化互鑒相統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高校在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時,應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同時也積極引進并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秀的文化成果。創新海外孔子學院辦學模式,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培養既具有全球視野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國際化人才,推進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廣泛傳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大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