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安江畔的歙縣大茂社區(農村社區),是“三潭枇杷”的主產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核心區、皖浙一號風景道核心區、深渡特色小鎮建設區。
早年的大茂最大的特點就是“亂”,班子不團結、人心也不齊,集體負債8萬多元,連買張紙寫個通告都得村干部自掏腰包,是縣里有名的“問題村”。2002年,我被鄉親們推選為大茂村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把村子由“亂”變成“穩”,但在從“穩”變“強”上一直沒找到好辦法。2019年,我們試點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后,做成了不少想了許多年但都沒有做成的事,找到了組織和服務群眾的有效抓手。大茂先后榮獲中國村莊特色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去年還入選全國首批“五好兩宜”和美鄉村建設試點。
組織建強,人心聚起來。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倒逼我們抓學習、搞發展、辦實事。一是班子擰成一股繩。通過“三會一課”、周一夜學等,村干部帶頭學政策、問民需,在實干中逐步解決班子間思想認識不深、用力方向不一等問題。同時,依托“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干部”計劃,引進3名“90后”干部為信用村建設注入新力量。二是資源整合一盤棋。通過信用評級,推動資金、政策、人才等資源向我們集聚,幫助建設了產業基地、徽風評理堂、省級鄉村干部實訓基地等業態場景,浙江、山東等地紛紛到村交流學習,河南新密還派了5名村書記來體悟實訓1個多月。三是群眾跟上一條心。我們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幸福來敲門”行動,將信息采集、政策宣傳和每周走訪、每月遍訪相結合,改“村部坐班”為“上門辦事”,零距離、面對面解決民生實事1100余件,群眾從“圍觀點贊”變成“動手一起干”。這兩年修建的4條進園道路征地都沒有花一分錢,全憑大家捐地捐錢又捐工。
產業興旺,群眾動起來。守著大茂的綠水青山,我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一是金融服務送到家。上級組織部門牽線,幫助我們與6家銀行結對共建,金融“村官”駐村服務,貸款送上門、利息還很低,村里的230多名信用戶通過信e貸、菊花貸等信用金融產品,已用信3000余萬元。二是集體帶著群眾闖。每到要搞新產業,村里總是打頭陣、先蹚水。村集體通過信用貸款貼息用信100余萬元,打造枇杷、茶葉、毛竹“三個千畝”示范園,帶動農副產品深加工、“信用徽姑娘”農家樂等特色產業發展,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200萬元,群眾收入五年實現了翻一番。三是打造信用金品牌。著力培育茂順合作社、天全生等一批農業信用主體,發展有機茶、云芝、鱖魚等特色種養業,研發的枇杷膏、蠶絲被等產品成功上線“田園徽州”“歙采繽紛”區域公用品牌,“黃山守信·徽州好物”受到消費者的好評。
治理提升,鄉風好起來。把一家一戶的“小信用”立起來,才能撬動鄉村“大治理”。一是身邊人評議身邊事。創新“六個好”鄉風文明評議模式,通過村民背靠背打分,發揮“口碑”的作用,真實評實農戶道德品質,有效革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二是重信用就會得實惠。信用戶不僅可以上紅榜、評先進,還可以享受自來水、公交、加油等幾十項優惠。村里還開了“生態美·信用好”超市,信用積分可以兌好物,信用戶的“含金量”越來越高。三是好民風形成好鄉風。制定“信用版”村規民約,創新戶主會、駐村夜訪等做法,讓村民“說事、議事、主事”,大事小情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中達成一致。多年來,大茂一直保持“零訴訟”“零上訪”“零不良貸款”的“三零”口碑,向上向善氛圍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