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村地處阜陽市南部,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后,三星村搶抓政策機遇,結合村情實際,實施“秸稈變肉”工程,大力發展肉牛產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014年不足3000元增長至2023年568.5萬元,走出了一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村集體資產增值的發展之路。
統購統銷,發展訂單農業。把地種好,是三星村發展的根基。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為先導,村集體與酒用小麥供應商簽訂合作供銷合同,建設酒用有機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減量化生態試驗示范片,采取“農戶+合作社”模式種植優質小麥、玉米、花生,合作社統耕、統播、統防、統收、統銷,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00萬元。目前,村糧倉一期項目建成4棟糧倉、1座烘干塔,已全部投入使用,每年收儲品牌糧2.8萬噸,帶動周邊群眾50余人就業。同時,加強與安徽昊源、文勝肥業等企業合作,推動測土配方施肥、植保施肥全覆蓋,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實現良種良方良技推廣應用全覆蓋。
變廢為寶,做強肉牛產業。小麥、玉米生產帶來豐富的秸稈資源,正適合發展秸稈綜合利用、青貯產業,養殖肉牛,實現農作物秸稈“過腹”生金。在秸稈青貯方面,村里投資260多萬元采購打捆機、秸稈加工、青貯裹包機等設備,與南京衛崗乳業、現代牧業等企業簽訂訂單合同,提供有機秸稈、普通秸稈、有機玉米青貯及普通青貯,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0余萬元。2023年,共收儲小麥秸稈2萬畝、青貯玉米8000畝,除滿足本村肉牛養殖需求外,向南京衛崗銷售青貯玉米秸稈1.1萬噸。在肉牛養殖方面,村集體投資1200萬元,建設占地20余畝的肉牛養殖示范基地,建有養殖大棚10個,與吉林省遼源市福牛源牧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專門引進西門塔爾優質幼牛品種進行養殖。2023年出欄肉牛近300頭,年可消耗農作物秸稈3000噸以上,年利潤達48.19萬元。目前存欄肉牛200多頭、山羊100多只。我們還探索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26人就業,人均年增收達2萬元。目前,我們正謀劃利用2250萬元專項債資金對肉牛養殖場進行擴建,建設年出欄3000頭規模肉牛育肥場,并配套建設秸稈收儲和糞污處理設施。在糞污利用方面,我們將牛羊糞便收集起來后發酵成有機肥,再用于有機小麥、有機玉米等農作物種植,形成種植養殖循環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健全機制,推動長效發展。為調動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里明確肉牛養殖年度工作任務和發展目標,建立“干部包項目”制度,村干部主動認領、包保跟進項目管理、問題調解、工作進度等,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村集體制定包保管理業績分配方案,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報鄉鎮審批同意后,每年從集體經濟收益中提取部分資金,用于獎勵包保秸稈加工、優質小麥經營、肉牛養殖等項目的牽頭人,年終根據項目收益情況還可分到3%—5%的項目收益。同時,我們嚴格落實上級關于村集體資金管理要求,村集體收入全部實行村賬鎮管,供銷社獨立建賬,年終進行審計,加大財務管理和村務公開力度,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保障村集體經濟資金的安全。潁州區紀委監委、組織部、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等部門還定期到三星村對折股量化、章程制定、分紅比例、檔案材料、資金使用等進行檢查把關,確保村集體經濟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