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稱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務員。”2013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石爬專老人同習近平總書記問答的感人細節,經媒體報道后,傳為佳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多次出京到地方考察,不騰道、不封路、不鋪紅毯;到陜北梁家河,和鄉親們一起吃的是蕎麥饸饹、油饃饃、麻湯飯;有一年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調研時,正值高考,親自叮囑“考生優先”,必要時可調整行車線路;2016年夏天,總書記再訪寧夏,走村入戶時關切詢問一個男孩:“你常洗澡嗎?”仍掛念著西海固的缺水難題;出訪時,多次指示要精算代表團飯店入住天數,能省則省,不要浪費,住地不要豪華,干凈舒適即可……一言一行,體現帶頭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的鮮明態度;點滴細節之間,彰顯人民領袖深厚的為民情懷。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歷史的長河中,即使引領歷史航船前進的領袖人物和被百姓世代傳頌的英模人物,給后人留下深刻記憶的,往往是那些細節的浪花。毛澤東在延安山坡上和老羊倌親切交談的鏡頭;周恩來“盤腿坐在紡車前,和百姓一起紡線線”的場面;朱德在井岡山和戰士一起到幾十里外的山下挑糧,留下“朱德的扁擔”千古美談;彭德懷“三摘畫像”“三避鏡頭”,居功不傲、位高不顯的高風亮節。
還有那些優秀的人民公仆,焦裕祿拄著棍子、頂著風沙、忍著肝痛,帶領蘭考人民把泡桐樹栽在黃沙和鹽堿地上;孔繁森在一個隆冬的早晨,冒著寒風來到一個鄉敬老院,發現有個老人的鞋子破了,腳被凍得又紅又腫,便心疼地把老人的雙腳抱在自己的懷里,第二天,又托人給老人送去一雙新棉鞋;鄭培民交的一個雙目失明的殘疾人朋友曾令超,有次到鄭培民家做客,鄭培民倒好熱茶,先放在一邊,等到不燙了,才端到老曾手上說,“現在可以喝了”。這些自然流露的細節,讓人感動,讓人銘記。
著名作家李準在談小說創作體會時曾有過精彩的論述:“搞小說創作,編故事容易,編細節難,因為細節,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發現,是編不出來的。沒有許許多多真實的細節,你的作品就難以打動讀者。”人民公仆那些愛民的舉動,都是發自心底的親民愛民的感情,都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杜撰不出來的細節體現出來的。
細節見精神,細節見品德,細節見作風,細節讓百姓感受到細微關懷體貼帶來的溫暖,感受到“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溫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而為民造福,正是要通過領導干部一個又一個身體力行的細節來體現。
“盡小者大,慎微者著”,人生的境界要博大,但功夫要細致。只有掌握輕與重、大與小的辯證關系,在關注大局的同時不忽視細節之要,在追求遠大志向的同時不忘記微末之功,在為人民造福的大工程上,“一磚一石”打好基礎,才能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
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都能把為人民服務體現在實實在在的行動當中,融入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落實到時時處處的細節之中,就一定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得到群眾的擁護,帶領群眾齊心協力抓大事、創大業,向著美好的明天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