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江淮處處草長鶯飛、生機勃發。
一大早,太陽還沒升起來,73歲的廬江縣金牛鎮湖稍村李墩組村民李康華和老伴束扣英便早早動身,丈夫扛著鋤頭,妻子挎著籃子,一前一后走出湖稍村林城家園的住宅樓。
林城家園的西側是成塊連片的菜地,沿著田間小道,李康華、束扣英來到自家認領的“小菜園”。“菜地就在我們小區旁邊,種菜摘菜方便得很。面積雖然不大,約有半分地吧,但能滿足自家食用的。”老兩口一臉滿足的樣子。
樓房林立、綠樹成行、鳥語花香……勾勒出一幅風景秀麗、生態宜居的和美鄉村新畫卷,“鄉村讓人們更向往”的美好愿景,如今在林城家園已成為現實。
但提起過去的情況,李康華卻顯得十分無奈:“剛搬過來時,我們只能去集鎮上買菜吃。小區距離集鎮十多里路,來回騎車跑不方便不說,還增加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林城家園是一個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幾年前,李康華和210多戶村民從世代居住的村莊搬到這里,生活從此變了樣。
自從住進林城家園的新樓房,就業、就醫、就學條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可買菜成了李康華的煩心事。不僅如此,李康華還和其他安置居民一樣,總是舍不下一直牽掛著的土地。
“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如今搬出來,住上了新房,總是有點種地的念想。”李康華道出了安置居民的心聲,也引起了湖稍村兩委的高度重視。
據湖稍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何鋒林介紹,為解決安置居民的菜地問題,找回他們對土地的情懷和在新家園的歸屬感,村里在充分征詢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在林城家園附近流轉12畝土地,建成便民“小菜園”。
“小菜園”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并配套了道路、排水溝、蓄水池塘等設施,為居民種菜提供便利。按照規定,一戶居民認領的菜地面積在30平方米左右。去年9月,該村發布了公告,并組織村民進行集中抽簽認領。
讓干慣了農活、閑不住的搬遷群眾擁有“小菜園”,不但節省了他們家庭的支出費用,還留住了他們對土地難以割舍的鄉愁,種出了和土地緊緊相依的“幸福生活”。
站在菜地旁放眼望去,一塊塊“小菜園”地界清晰,被居民打理得井井有條、生機勃勃。
束扣英一邊忙著管護自家的“小菜園”,一邊笑著跟筆者嘮嗑:“我這菜地每樣都種一點,你瞅瞅,這青菜、小蔥、萵筍長得多好。每天的蔬菜都是直接從地里摘的,天天輪換著吃,新鮮又安全。”
“白天到菜園子里松松土,種種菜;晚上看看電視,生活倒也過得踏實。”李康華喜笑顏開。
和李康華夫婦一樣,許多正在“小菜園”忙碌的居民都開心地說,現在好嘍,不僅住上嶄新的樓房,生活在干凈漂亮的小區,還有一塊菜地種點自己愛吃的蔬菜,小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眼下,這古詩里的詩情畫意,變成了林城家園安置居民打理“小菜園”的日常寫照。
金牛鎮湖稍村打造的林城家園“小菜園”,只是廬江縣切實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安置居民住得慣、融得進、穩得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廬江縣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每年都有農民“洗腳上樓”。易地搬遷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搬遷戶大多是勤勞的莊稼人,身份雖然改變了,但長期的生產生活習慣卻沒有隨之而改變,毀綠種菜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影響了小區環境。
為此,廬江縣決定采取以疏為主、堵疏結合措施,調整安置房配套設施建設方案,啟動安置小區“小菜園”工程。
根據安置戶自愿、鄉鎮主導、村級推動、物業落實的原則,廬江縣通過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個方案的“三個一”推進機制,切實做好“小菜園”配建到戶工作。
廬江縣還明確“小菜園”管理制度及退出制度,村(社區)安排專人負責對菜地進行跟蹤管理,建立“輪流園長”制度,確保“小菜園”有人種、種得好、見實效。
截至目前,廬江縣已在全縣8個鎮19個村(居)的安置小區推廣便民“小菜園”模式,配建菜地117畝,受益群眾達1528戶。小小菜園不僅豐富了搬遷群眾的“菜盤子”,也成了百姓名副其實的“幸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