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平,是蕪湖市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所長、蕪湖市科技特派員。他44年如一日扎根田野,潛心水稻實用技術研究與應用,創立并發展了水稻半旱式直播生產技術,先后培育多個良種;熱心服務種植農戶,開辦講座、手把手教,帶動省內外農民走上農業致富路。程太平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農村優秀人才、“中國好人”等榮譽。
愈挫愈勇,終成“土專家”
程太平家住江南圩區。過去常因澇災,早稻會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有時因錯過播種時節,晚稻也會全年絕收。就是正常年份,由于“雙搶”季節時間緊、任務重,農民日子過得十分艱苦。1980年,他以兩分之差高考落榜回鄉。于是,他一邊務農,一邊參加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農學班,跟著收音機、報刊、專家學習農業知識。
起初,他引進水稻新品種在自家承包田里試種,誰知不但沒有增產增收,反而減產折本。面對鄉鄰們的質疑,程太平沒多做解釋。他忍著腰椎間盤突出的劇烈疼痛,每天早出晚歸泡在田里,父母看到他的執拗,既難過又心疼。
1987年前后,鄉親們大量種植的荸薺遭遇病蟲害,他提出的“荸薺病蟲害綜合防治與健身栽培技術”,幫助鄉親們減少了損失。他因此獲得了蕪湖市科技興農三等獎。自此,他成為七鄰八鄉農民心中的“土專家”。
潛心為農,創育新品種
1991年,程太平開始水稻輕簡化生產技術研究。沒有試驗田,他就在自家承包田里試驗;沒有經費,他就四處借貸。1996年,他培育的水稻新品種“星引1號”和特長粒型優質“早秈771”等,獲得省水稻專家組認定,通過水稻輕簡化栽培,農戶畝均增產70多公斤、增值百元以上。
程太平深知傳統水稻種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為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增加水稻種植收益,他開始系統研究早稻半旱式直播技術。為創育與之相適應的水稻品種,1997年他參加國家“八五”科技攻關任務,用了8年時間,育成雙季連作直播稻新品種“皖稻143號”。該品種是國內第一個通過審定的直播稻品種,不但適合輕簡化栽培,而且高產、優質、抗逆性強。2005年至2008年,他主持并推廣的“高產、優質、早熟、直播型水稻新品種皖稻143中試”項目被科技部、財政部批準立項。“一種早晚直播連作水稻品種選育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為長江流域的雙季稻連作直播生產奠定了基礎。該品種當年在省內種植面積達到5萬多畝,為種植農民畝均節約成本20%以上、增效280多元,總的社會效益過億元,深受廣大農民好評。
此后,程太平又克服重重困難,相繼創育出“化感2205”“南陵早2號”等特早熟早稻,將傳統的“雙搶”時間提前了十多天,一定程度化解了汛期水稻被淹絕收的風險,避開了高溫炎熱的勞作環境,給穩糧擴經多元化種植贏得了時間,為種植戶增收提供了條件。目前長江流域推廣面積已超過百萬畝,數萬農戶因此受益。
在創育良種的同時,程太平還致力服務種植農戶,一邊舉辦講座指導,一邊奔赴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南陵縣籍山鎮尹塘村農民俞小紅過去以種植糯稻為主,常因市場價格低而入不敷出。在程太平的指導下,她開始種植特早熟早稻新品種,嘗試新雙季稻生產模式,畝均利潤達到400元,此后,她的種植面積逐漸從100畝發展到500畝、上千畝,還成立了小紅農業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業生產向輕簡化、規模化、高效化發展。
不圖回報,追求最快樂
為了育種,30多年來,程太平自費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春節團圓之時,他常常一人待在海南的試驗田里進行水稻雜交、選種、觀察、記載。育種關鍵期,為搶工搶時,他幾乎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午間在田頭簡單吃一點,晚上回到租住的小屋,繼續收集品種、整理資料。2020年7月,他創育的早秈“化感2205”使用權轉讓費30.4萬元,按規定本可以留存自用,但他卻主動要求上繳財政。“一路走來,是黨和政府給了我許多支持,幫助我走出困境,還給了我很多榮譽,這筆錢應該回饋國家和社會。”程太平說。
程太平還將試驗田作為“新農人”農學研究基地和南陵縣未成年人勞動科技實踐基地,每年接納千余名青少年參觀實踐。他年均在省內外舉辦農技講座50多場,開展技術咨詢2萬余人次,無償贈送技術資料3萬多份。農作物病蟲草害發生期,他更是日夜奮戰在田頭,指導農戶防治。
“把一個個品種育出來,然后全社會一起享用,這是我的追求,也是我最大的快樂。我是一個農民,這輩子決心干好這一件事。”程太平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