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聯西引、連南接北,淮北地處蘇、豫、皖三省交界處。悠久的歷史、薈萃的人文、便捷的交通、包容的氣質,塑造了這片土地深厚的發展底蘊。從創新驅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到產業賦能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再到多方聯動完善基層治理,淮北大地上高質量發展號角嘹亮、勢頭強勁。
創新驅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
春光融融、綠波蕩漾,4月份正是小麥抽穗的時節。濉溪縣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試驗田的200多畝冬小麥正迎風茁壯成長。“柳豐是本地最先從事良種研發的公司。以前我們只能用別人的種子去復制推廣,但知識產權始終是別人的,這讓我們的農業發展很受限制。”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周維江感慨,“現在我們改變了完全依靠外來種源的處境,自主選育的良種不僅能滿足本地農業的需求,還可以外銷,幫助種植戶增產增收。”
柳豐種業公司致力于構建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公司,年投入研發資金200萬元以上,共育成農作物新品種(系)36個,其中5個品種通過安徽省審定。產品遠銷十幾個省市,年銷售小麥種子3000余萬斤,大豆種子500萬斤左右。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作為全國重點產糧大縣,濉溪縣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以種業振興為己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實施“一粒種”工程,濉溪縣加快國家級制種大縣獎勵項目建設,已培育種業企業19家,育成農作物新品種45個,其中20個通過省級以上新品種認定,制種面積達52萬畝,良種覆蓋率100%。
濉溪縣種業發展的成績頗為亮眼,工業創新的步伐也從未停下。在縣經開區安徽弘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一朵朵白色的棉花,經過預氧、碳化、石墨化等環節后,變成一捆捆黑色的保溫毛氈,被用作光伏高溫拉筋環節的保溫材料。
“一塊看似普通的保溫毛氈,想要在市場上獲得認可,也必須提高科技含量。我們的核心技術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預氧環節,之前用水蒸氣保護進行預氧,會產生廢水,現在用氮氣保護進行預氧,沒有廢水產生;二是在石墨化環節,通過不斷更新和調整工藝,將設備高溫從1800℃提高到2600℃,降低了產品雜質。”公司總經理羅學軍自豪地介紹,“工藝和設備的升級帶來了產量的增加,一臺爐子日產量從幾百公斤提高到一噸,生產效率的提高意味著成本的降低和市場競爭優勢的提升。”2023年該公司銷售收入4億多元,凈利潤約1億元。
為了更好地集聚創新要素,濉溪縣經開區聚焦產業集群化發展目標,開展“雙招雙引”和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行動。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400余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31家,高新技術企業80家,“專精特新”企業43家。2023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19.17億元,同比增長7.79%,財政收入17.7億元。
產業賦能,生態修復綠色發展
走進杜集區朔西湖風景區,碧波微瀾、野鴨閑趣令人難以將眼前的風景與曾經的采煤沉陷區聯系在一起。
“朔西湖治理沒有大規模的土方開挖,而是采取市場化融資的方式,由朔西湖建設維護單位和社會資本方組成合資公司,對朔西湖開展治理。”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級經濟師梁繼清介紹。朔西湖治理后,規劃建設五個功能區,打造集水上娛樂、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大型湖泊生態中心。
水云間·輕奢小筑民宿區位于朔西湖二期西南角,區內林下樹屋、房車與臨湖太空艙等造型各異的民宿設施錯落分布,網紅觀景臺、兒童樂園、餐飲樓、房車KTV等配套設施完善,自然的生態和多彩的休憩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住宿體驗。“今年3月以來,水云間民宿一直是滿房狀態,周末更是一房難求。”淮北市朔西湖保護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峰說。朔西湖風景區通過產業植入的方式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近兩年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00余萬元,利潤總額40萬元,當地群眾年人均增收4000元。
位于淮北烈山區的“龍脊天路”是暢游淮北的又一個網紅打卡點,全長約55公里,把烈山東部的南莊野杏林、榴園4A級景區的石榴博物館、明清石榴園、龍脊山自然風景區等景觀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蜿蜒盤旋的亮麗風景線。
如何讓“網紅”變“長紅”,“流量”變“留量”?當地政府在豐富景區業態上下足了功夫:舉辦鄉村旅游歡樂節、大學生社會實踐采風創意藝術大賽等特色活動,豐富抖音、小紅書等營銷方式,提升影響力及知名度;深挖本土元素,注冊“石榴紅了”商標,開發石榴文創產品,建設“石榴紅了”鄉村振興館……
“過去這里沒有一個項目,2022年11月建成第一個卡丁車項目,建成一個月銷售就達900萬元;2023年,開發淮北最大的室外無動力樂園,開園一個月銷售額超過300萬元。”淮北市禾佳景區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宋平回憶,“在保證絕對安全的情況下,利用山體的天然條件,今年我們還規劃做一個兒童攀巖項目。”
業態豐富了,“龍脊天路”就變成了村民的致富路。2023年,四季榴園景區接待游客18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770余萬元,帶動周邊餐飲零售收入3000萬元。“我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對整個景區經營性收入的20%進行抽成,并按照‘415’方式進行分紅,40%用于保障公司運轉、10%作為困難救助等公益項目、50%用于各村股東分配收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烈山區烈山鎮黨委委員朱勇介紹道。
多元聯動,基層治理日漸完善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關乎百姓的幸福生活。
2024年1月,淮北市朱先生反映某小區內堆放紙殼廢品存在安全隱患。接到群眾反映的情況,烈山區隨即對該小區開展樓道安全通道、應急通道、飛線充電等全面整改行動,區信聯辦牽頭成立工作專班,多次召集電力、城管、消防等部門研究解決飛線充電方案,最終確定采取堵疏結合的方式徹底解決。
這是烈山區多元聯動做好民生工作的一個縮影。為更好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烈山區以“有解思維”構建多元聯動平臺,成立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解中心,讓百姓只需進“一扇門”,最多“跑一趟”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信訪、司法、法院、人社、公安等5家單位常駐調解中心,民政、衛健、教育等17家單位輪駐中心,開設10個服務窗口和7個專項調解室,實現部門高度集中,調處全程閉環,讓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站式’解決。”烈山區信訪局局長劉飛介紹。自2022年4月調解中心成立至今,已接待來訪群眾265批1220人次,辦結率100%,化解率91.2%。
在距離調解中心2公里外的烈山區政法委綜治中心,“智慧烈山綜合治理平臺”正在實時監控轄區內的一舉一動,無論是學校食堂的后廚生產,還是龍脊山景區的森林消防,抑或是調解中心的調解進度都一覽無余。
“這個系統連接全區3個鎮、4個街道和1個開發區,全區被劃分356個基礎網格,通過手機視頻可以實時指揮調度。”烈山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強表示,下一步,烈山區將以強化調解員隊伍能力建設為抓手,提升“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法治化水平,促進各類調解方式更加高效銜接,切實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打造具有烈山特色的“楓橋經驗”調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