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寫了篇《拙賦》,只有短短40字,加上序26字,總共66字,可謂惜墨如金,卻大有深意:
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毕捕x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span>
周敦頤有感于所處時代“巧言令色”、世風日下,提倡以“拙”為榮,以“巧”為恥。他痛恨官場之上“巧”者熱衷玩嘴皮子,耍鬼心眼兒,蠅營狗茍;他盛贊“拙”者默默干事,以德服人,靜心修養。在周敦頤的眼里,如果天下皆拙,則“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明末遺臣傅山針對書法創作曾提出告誡:“寧拙毋巧”;《菜根譚》中也說“藏巧于拙”;我們常聽老者自稱“老拙”,高僧自稱“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謙,其實拙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以拙求進、以拙求卓,往往是人生有為、事業有成的基礎。正如國學大師錢穆所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
達·芬奇剛學畫時沒有走臨摹前人作品見效快的捷徑,而是從畫蛋寫生開始,一畫就是三年,以此練習光影、渲染、素描、配色、留白、布局等技巧,靠一絲不茍的“拙”勁,日積月累,畫技漸長,后來終成世界著名畫家。
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幼時家貧,無書可讀。怎么辦?一個字:抄。“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奔t學大家馮其庸回憶他對《紅樓夢》抄本的校訂歷程時這樣寫道:“研究庚辰本,我用最笨的方式。我用各個本子跟庚辰本來對,一句一句對?!?/span>
“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毕鄬τ凇扒伞?,很多時候,貌似“拙”的笨功夫卻更為牢靠。1897年,亨利·貝克勒爾發現鈾礦具有自發的放射性,為找到這種神秘的放射性元素,一些科學家想了很多巧點子,但都未成功。居里夫人用個笨辦法,在4年時間里,堅持不懈地用一口大鐵鍋進行提煉,終于從幾十噸瀝青鈾礦中提煉出0.1克鐳,并測定了鐳的原子量,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作家劉震云說:“只有下笨功夫,堅持不懈,方能登上頂峰?!彼^“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件事想要做到極致,都離不開日復一日的苦練。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并非天生高人一等,而是懂得沉下心來,肯下笨功夫。陳景潤,身居六平方米的斗室,演算了幾麻袋草稿紙,才接近摘下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屠呦呦,歷經190多次試驗失敗,才獲得青蒿素提取物的成功;南仁東,走遍西南山區上百個窩凼,對1000多個洼地進行比選,最終才找到“天眼”最適合的位置,被譽為“天眼”之父。
“寧拙毋巧”,書畫、領軍、治學、科研如此,從政亦然。焦裕祿、谷文昌、姜仕坤這些優秀人民公仆,為盡快改變地方貧困面貌,不是坐在辦公室拍腦袋、搞規劃、定措施,做“巧”功,而是放下架子,甩開膀子,俯下身子,扎根群眾,訪貧問計,才有了蘭考鎖風沙的梧桐樹、東山遍野的木麻黃、晴隆脫貧的“晴隆羊”。他們把腳印留在了基層,把汗水灑在了田間,把功德銘刻在群眾心坎上。還有山西省右玉縣,為把荒山變綠海,12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60多年馳而不息,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年接著一年栽,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一杯水到一條河,硬是憑著一股“拙”勁,把“荒草地”變成了“魚米鄉”。
《拙賦》作于周敦頤任職永州期間。后人為紀念周敦頤,在永州通判廳的后面建起“拙堂”,將《拙賦》刻于堂中石碑之上,以昭世人。常溫《拙賦》,引以為鑒,做人為官,以“拙”求進,方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