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角色定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宗旨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年輕干部“要自覺做矢志為民造福的無私奉獻者,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這就要求共產黨人始終牢記,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產黨永恒不變的價值追求和一以貫之的行動指向,中國共產黨立志于為人民謀幸福、致力于為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人是服務人民的公仆,必須樹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好民生實事、增進民生福祉,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矢志為民造福的內在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干部必須做人民公仆,忠誠于人民,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人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思想上、行動上認識到人民群眾是國家“主人”,自己只是服務人民的“公仆”,全力為人民幸福而奮斗。
明確黨與人民的關系是為民造福的前提。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性質和本質上決定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是人民的“仆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讓無產階級真正成為社會主人。共產黨人必須真正認識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歷史使命,把握好初心使命,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一心為公、不能有私心,一心為仆、不能有官氣,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服務人民,始終做到黨的目標與人民群眾目標相一致、黨的利益與人民群眾利益相一致,主動擔負并帶領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服務人民是為民造福的根本價值指向。黨作為人民公仆的一切行動價值指向是服務于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新時代,一切匯聚在中國夢號召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范疇,都是共產黨人服務的對象。黨為人民服務必須秉持“全心全意”的態度,正如毛澤東所說“為人民服務,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全心全意”的態度要求共產黨人在從事具體服務人民群眾的工作中,做到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一刻也不脫離人民、向人民負責與向黨負責高度一致。
實現人民利益是為民造福的實踐要求。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是衡量共產黨人一切工作的唯一標準,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為民造福的根本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必須圍繞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為人民提供服務。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利益需求不同,黨的服務內容也要隨之變化。新時代,黨必須為人民提供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服務內容,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包括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各方面。
矢志為民造福的理論基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矢志為民造福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始至終的理論信條。
群眾史觀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為民造福的首要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和人的實踐活動出發,在堅決批判唯心史觀的基礎上,分析歷史前進的內在機理、探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鮮明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并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著主觀世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認清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真正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撲下身子到人民群眾中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要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真正同人民結合起來”。
群眾路線是黨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黨的群眾路線蘊含了黨甘為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充分體現了黨如何為民造福的行動邏輯,是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的辯證統一。中國共產黨人將群眾路線精辟地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一切為了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價值觀,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一切依靠群眾”是黨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力量的精練表達。正是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后,中國共產黨又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正穩步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中國化表達。中國共產黨在奮斗實踐中,深刻認識到黨只有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養分、吸收意見建議,才能形成符合實際、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政策,這是我們黨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關鍵之道。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利益任何時候都擺在共產黨人心中第一位,人民至上清晰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了誰”“依靠誰”和“我是誰”的問題,從為了人民群眾的價值導向,到依靠人民群眾的根本力量,再到“我”是人民公仆的自覺定位,彰顯了人民群眾主體地位,體現了黨自覺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定不移為民造福的孜孜追求。
矢志為民造福的實踐要求
矢志為民造福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共產黨人必須永遠牢記為民造福的價值要求,把增進民生福祉落實到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全過程各方面。
堅定理想信念是核心。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矢志不渝地為了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勇奮斗,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這個“本”。馬克思主義真理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這個“本”塑造了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厚植了共產黨人的人民情懷、指引著共產黨人的公仆行為。共產黨人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公仆觀,把信仰信念信心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恪守執政為民是關鍵。黨的執政權力來自人民,權為民所用是對黨行使執政權的必然要求。共產黨人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準確認識公權力屬性,經常思考權力應該為誰所用,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要自覺接受黨內外監督,加強黨內自我監督,積極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監督和行政監督,主動接受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從而保證黨的執政不偏航不迷向,始終做到“公權力姓公,也必須為公”。
勇于自我革命是永恒課題。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回答“窯洞之問”的第二個歷史性答案,也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品格和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興黨強黨,保證黨永葆生機活力,就必須實事求是認識和把握自己,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錘煉自己。”這就要求共產黨人要有強烈的現實問題意識。自我革命并不是簡單的自我認知,而是從國家發展的實際出發、從黨自身建設的現實情況出發、從黨的能力與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之間差距出發來自我檢視,是基于世情國情黨情的分析研判。要時刻保持“三個務必”的優良作風,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履行人民公仆的職責。要守好清正廉潔底線,共產黨人必須按照黨性原則要求,自覺提升政治修養、理論修養、責任修養、能力修養和作風修養,持之以恒正風肅紀、一以貫之推進反腐敗斗爭,構建不敢腐的懲治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想腐的免疫機制,始終保證黨的肌體健康、隊伍純潔。
[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