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朝《四友齋叢說》記載:明初名將山云被朝廷委派到廣西任總兵,其聽說當地送禮受賄盛行,便問老吏鄭牢自己是不是也要入鄉隨俗?鄭牢答:“大人初到,如一潔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點墨,終不可湔也。”山云聽后很受震撼和啟發,此后鎮守廣西十余載,始終嚴格自律,以品行端正廉潔為百姓傳頌。“白袍點墨,終不可湔”,在警醒古人的同時,對當前正在開展的黨紀學習教育也有重要的警示意義,黨員干部當存“白袍點墨”之戒,從小事嚴起、從小節守起、從小德抓起,防微杜漸、慎終如始,真正把遵規守紀銘記在心、見之于行。
小事勿小視。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從一些黨員干部違規違紀典型案例來看,不少都是在“小事不打緊”等錯誤念頭支配下,對小毛病置之不理、對小愛好不加約束,在小事上不注意、不檢點,把吃點、喝點、拿點、占點不當回事,在小恩小惠面前丟掉了原則,最終導致小毛病成了大頑疾,小愛好成了不良嗜好。事實證明,干部違規違紀無不是從“第一次”開始,而后一步步走向沉淪,“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關口,守不住“第一次”便容易一而再、再而三,終而一發不可收拾。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黨員干部要從小處著眼、小事入手,牢牢堅守住廉潔從政的第一道防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到小事不放縱、大事不糊涂,煉就金剛不壞之身,讓那“白袍”始終如新。
小節勿失節。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小節反映人品、反映作風、反映官品,小節不拘如同“管涌”,若不能及時發現處置,便會導致“堤壩”下陷、“洪水”泛濫,最終失控失守。一些黨員干部之所以會“變節”,根源正是欲望“失控”。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小枝小節中,有人民利益,有干部名節,有組織期待,“寬一分”不行,“取一分”也不行。周恩來總理曾手書一份“黨員守則”,對自己提出幾項要求:不送禮、不拜壽、不迎送、不搞堂會、不坐轎、少宴會。他雖身居高位,但從不搞特殊化,幾十年如一日處處以身作則,不愧為嚴于律己的杰出楷模。黨員干部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善于從“小節”上加強自律,從一點一滴中自覺規范言行,守住底線、穩住心神、筑牢防線,常撣“心靈灰塵”,常清“思想垃圾”,常掏“靈魂旮旯”,于細微處見修養、見精神,于細微中見氣節、見品格,樹立起新時代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良好形象。
小德勿失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小德即私德,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從政之基、成事之要。對于黨員干部而言,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嚴私德,最不易做到的也是嚴私德。從部分黨員干部違規違紀的特點來分析,往往就是因為有了“點墨”之染,才產生了不斷擴散的“漣漪效應”,以致利令智昏、欲壑難填,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淵。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人民。私德不立,公德難守、大德難彰。黨員干部當秉持“暮夜四知”“暗室不欺”的敬畏和操守,在私底下、無人時更要慎獨、慎微,始終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做思想道德上的清醒人、黨紀國法前的自律人、勤儉崇廉中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