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含山縣城26公里的地方,有一處這兩年興起的網紅打卡地——“六衖石頭部落”。
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村民依山而居,幾年前,一些村落因居住人口過少,一度面臨整體搬遷的命運。自2021年明確發展鄉村旅游后,六衖村“浴火重生”了。
相傳太平天國時期,有6戶人家逃難到仙蹤鎮姚廟地區北面的荒山野嶺并安頓下來,“衖”意為共同行走到這里,所以取名六衖村。六衖村有許多頁巖石,落戶于此的村民就地取材,用石頭壘房、砌渠、鋪路、搭橋,留下各色石屋、石墻、石路、石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石頭村”。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窩在山溝溝里的六衖村卻遇到了發展瓶頸。由于沒有可以通行汽車的道路,過去從六衖村到最近的姚廟市集,村民來回得整整走上一天。封閉的六衖村在發展的路上遠遠落后了,成為當時的貧困村。
六衖村下轄23個自然村,其中有4個自然村是如今“石頭部落”的核心區。這4個自然村最多時住著300多人,到了2000年就只剩下30多人。“因為人口太少,縣里曾經有讓這4個自然村整體搬遷的計劃。”仙蹤鎮宣傳委員曾翠紅說。
但是,考慮到壘石技藝和石頭建筑的文化價值,縣、鎮兩級最終決定保留這4個自然村。如今,壘石技藝已流傳至第四代傳人,入選馬鞍山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
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起六衖村決心修路。“沒有錢就一截一截往前修,一定要把路修出去。”六衖村黨總支書記張愛云說。三任村支書一任接著一任干,2022年底,六衖村終于有了一條寬5米、能行汽車的對外通道。
通路之前,六衖村抓住含山縣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契機,將發展鄉村旅游確定為主導產業。在有效保護山體、石頭建筑、千年古樹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基礎上進行旅游開發,打造“石頭部落”。
修復中共黃山區委舊址、黃山游擊隊舊址紀念館,建設3000平方米露營地、六衖湖高空滑索—喊泉項目,開辦石屋和木屋民宿、農家樂,還有茶吧、書吧休閑娛樂廳……投入運營后的“六衖石頭部落”,成了南京都市圈游客的網紅打卡地。今年春節假期,“石頭部落”共接待游客6萬多人次。“目前,我們正在建設一家比較大的酒店來增強接待能力,下一步還將圍繞‘水’主題開發一些項目。”仙蹤鎮旅游辦副主任張璐說。
鄉村旅游的興起,帶動了很多村民就地就業,也帶動了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六衖村挖掘當地農產品資源,在馬鞍山市28個脫貧村中第一個注冊了“六衖石頭部落”自主品牌。與食用油、大米生產企業簽訂商標使用授權,與茶葉、黃桃種植公司洽談商標合作意向,并將農戶自產的葛根粉、玉米、花生等雜糧納入品牌,不斷釋放品牌影響力,讓產業旺起來、村民富起來。
村民們不僅可以通過銷售農特產品獲得經濟收益,還可以從村集體收入中獲得分紅。2023年,六衖村集體收入達到268萬元,位居全縣第一,其中給60歲以上村民分紅6.21萬元。
過去那個偏僻難行、冷冷清清的古村落變了,變得熱鬧了、興旺了。“乘著鄉村振興的政策東風,六衖村的好日子還在后頭呢!”張愛云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