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微信短視頻,看到一則“綿陽發布”的畫面顯示,在一條上坡火車出站通道上,兩側是滾動而上的扶梯,中間是又高又長的人行臺階。出站的人群大多數擠向兩側的扶梯,中間寬敞的臺階上,只有一個背著背包的年輕男子正在吃力又快速地向上攀爬著。視頻中有留言感慨:“難走的路從不擁擠”,“其實向上的路并不擁擠,擁擠,是因為你選擇了安逸”。
是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輕松的道路上總是人多且擁擠,而需要付出辛勞的路上總是鮮有人涉足。但是正如那上坡的出站口一樣,輕松的道路往往設定了條件和障礙,只能按部就班機械地前行,注定了一個人的發展上限。而看似艱難費力的道路上卻提供了無限可能和空間,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和汗水,無論是小步快跑還是大步流星,無論是親人不解還是旁人嘲笑,都會呈現不同于輕松道路上的驚喜和回報。
對于正在奮斗的人來說,迷戀輕松可能會是一種陷阱。可以想象的是,不少人安于現狀,輕松往往讓人沉迷安逸,甚至樂不思蜀,喪失進取斗志。正如艾力在《人生的84000種可能》中寫道:“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被束縛在小圈子里,沒有勇氣跳出來,還自我安慰說:外面風浪太大,沖出去也不可能成功,鯉魚躍不過龍門?!倍鴻C遇和收獲往往存在于并不輕松又充滿挑戰的艱辛中。艱難之處人跡罕至競爭較少,成功的概率也無形中增大了;艱難之處也較少名利場和形式主義干擾,給人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經歷艱難能淬煉意志,砥礪精神,強大身心,為我們不確定的人生積蓄免疫力和底氣。
別在吃苦的時候選擇安逸,因為只有經歷過苦難,你才能擁有真正的成長。明代徐霞客,本衣食無憂,卻不甘安逸,歷經30余年嘗盡旅途艱辛,詮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理想;“每年收入千余石租”,出身地主家庭的彭湃,不惜拋棄優渥的生活,不懼犧牲生命,為農民運動赴湯蹈火,被譽為中國的“農民運動大王”;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急流勇退,辭掉了所有高層管理職務,幾乎親自探索過地球上南極、火山口、沙漠、熱帶雨林等已知的所有生態環境,被授予地球衛士獎終身成就獎。事實也印證,我們要選擇的,應是一種讓自己施展才干的機遇和空間,而非限定自己、束縛自己的安逸環境。
固然,我們的生活被科技進步賦予了輕松和便捷,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無需動腦當時代的巨嬰,不需要去奮斗和吃苦。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價值存在,擁有生存本領,更好地立足社會體現價值。時代發展進步,科技迭代更新加速,要學習的知識更廣泛更趨復雜,知識不可能自動獲取,學習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不學習只會陷于落后和無知。更多時候,我們需要有自討苦吃的精氣神,主動選擇艱辛,主動學習鍛造,主動充實提高,保持時時知不足的清醒,事事不知足的拼勁,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潛能和空間,才能擁有艱辛后的輕松、奮斗后的喜悅、風雨后的彩虹。
著名作家路遙說:“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與奮斗!”在這個人人都追求捷徑的時代,總有人愿意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不自我設限、不畏懼艱辛,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地向上攀登,直至頂峰。因為,在他們心里,熱辣滾燙的是為夢想而生的執著與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