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多吃些苦,“人造苦”到底該不該吃,吃了后能不能“苦其心志”,這個暑假,花錢給自家孩子“買苦吃”,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吃苦”夏令營成為“香餑餑”,“人造苦”市場如此火爆,折射的是背后深深的“教育憂慮”。一些家長認為,自家孩子之所以沒有成為懂事愛學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因為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罪,接受“吃苦教育”不到位,因此寧可花大價錢“買苦吃”,也要為孩子補上“這一課”。平時課程緊張,沒有時間讓孩子吃苦,暑期中利用“吃苦”夏令營為孩子“買苦吃”時間段剛剛好。
面對那些動輒幾百上千元的“吃苦”夏令營收費,一些家長毫不猶豫“慷慨解囊”,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他們的良苦用心。然而,好心就一定能辦好事嗎?想通過“吃苦”夏令營的短期集中培訓,就改掉孩子多年來養成的拖沓懶散、不愛學習、自控能力差等壞習慣,家長大概率會失望。
孩子的性格是多年漸漸養成的,而且性格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通過一個短期內的集訓,改變多年養成的性格,不符合科學規律。同時,短期內的集中吃苦,對于一直以來被寵愛包圍的孩子來說,很有可能超過了他們承受的“度”,造成身體或者心理上的創傷,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那就得不償失了。
人為地創造不屬于這個時代的“苦”,本身就是一種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非自然”行為。其實,很多孩子非常清楚,這些“苦”只是家長刻意“創造”出來的。由于缺乏真實性,這些“吃苦教育”,或許只能讓孩子們感覺是在“做一場游戲”,很難震撼其心靈,更別說塑造其性格了。就像早期的一部電影,其情節中就有一個花錢買苦吃,最終成為笑談的故事,只不過主角是個成年人罷了。
當然,適度的吃苦訓練也有其優勢所在,比如,可以鍛煉孩子自立自強能力、集體主義觀念、互助友愛性格等,吃苦教育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把握“度”,讓孩子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吃一些“生活之苦”“現實之苦”,既身心愉悅,又“苦其心志”,從而達到塑造良好品格的最終目的,而非一味地加大吃苦的量,夸大吃苦的成效,把吃苦教育異化為販賣焦慮的營銷噱頭。
其實,“吃苦教育”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與其讓孩子吃“人造苦”,花錢買罪受,倒不如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累”,如和父母一起掃地做飯,洗衣疊被,照顧弟妹,贍養老人,如果自家有菜地,也可以讓孩子春種秋收、田間勞作、收獲喜悅,通過同勞動、同面對、同擔責,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從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成為有責任心、有擔當,不怕苦、不怕累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