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考察時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2023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10.66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發展向前,民生向暖,我們聚焦“民之所盼”,為增進民生福祉而務實篤行,一點一滴創造人們的美好生活,充分彰顯“民生為大”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
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民生為大,體現在頂層設計中,是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實到日常生活里,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社區學校的瑯瑯書聲、開在家門口的老年食堂、拎包就能入住的長租公寓……老百姓的需求從來都是實在的、具體的,最需要用真心、見真章。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到底要靠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這是發展中、轉型中的問題,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通過高質量發展兜牢民生底線,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民生連著發展,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善于從群眾期盼中找準切入點,緊貼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實現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讓發展更有溫度、民生保障更可持續。
為了人民的現代化,才有意義;依靠人民的現代化,才有動力。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前進道路上,必須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