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行驅車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下麥田、進農家,殷切希望小崗村繼續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揮示范作用。
囑托,聲聲入耳;前行,步步有力。
八年來,滁州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小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勇擔“中國農村改革主要發源地”的重要使命,感恩奮進、實干興滁,推動滁州經濟總量從沖進全省第三,到穩居安徽第三、躋身全國百強,成為近10年來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市之一。
抓小崗促全市,改革創新“蹚新路”
“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小崗村,習近平總書記站在1978年18戶村民簽訂大包干契約的院落里,發出一句感慨。
從“大包干”到“大揚子”“大滁城”“大江北”,一路走來,滁州始終勇擔改革“試驗田”的使命,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創新。
近年來,小崗村先行探索實施省級以上農村改革試點(事項)17項,其中國家級8項,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一批改革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小崗村的發展是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這些年的實踐證明,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改革‘改’來鄉村振興新氣象。”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
從小崗到滁州,滁州市堅持抓小崗促全市,以“國字號”整市改革試點為牽引,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為主線,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取得積極成效。同時,堅持用好改革“關鍵一招”,科學謀劃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著力解決滁州高質量發展中的瓶頸制約,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
全省農業生產設施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首證首單”在天長發放;“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題”政產學研合作“四題”經驗做法,獲國務院督查組肯定,并入選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被中央深改辦專題刊載;天長、來安、全椒、鳳陽4個縣入選全省制造業“畝均論英雄”改革綜合效益30強、總數居全省第2位;縣域醫改“天長模式”、農村垃圾治理“來安經驗”、人居環境整治“明光經驗”、小型農田水利改革“定遠模式”等一批經驗在全國推廣;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現場會、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總結會等一批全國性經驗交流會在滁州召開……
大膽試、大膽闖的滁州,一項項可推廣、可復制的“滁州經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以源源不斷的改革之力引領滁州發展之變、闊步現代化新征程。
工業“挑大梁”,穩居全省“第三城”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工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從沖刺全省第一方陣,到沖刺全省第三,進而穩居全省第三、躋身全國百強,作為傳統農業強市的滁州,始終在研究如何調配發展的“最佳工業處方”。
今年2月19日,春節假期剛過,全市“雙招雙引”工作動員大會在滁州大劇院召開。這也是滁州連續三年召開“新春第一會”,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滁州始終堅持頂格戰法、高位推進,全面發力招商引資“季度攻勢”。市級領導既當“指揮員”“戰斗員”,又做招商“敲門磚”,今年以來外出招商70余批次、拜訪重點企業200余家;縣(市、區)及市本級省級以上園區主要領導平均外出招商超30天,累計接洽項目520余個。
上下同心,發力招引,帶來的是滁州在全省率先實現百億項目、特色產業集群、上市企業縣(市、區)全覆蓋,成為全省人口、人才、資金、技術“四個凈流入”城市之一。
既做好項目“招引”文章,更用鏈式思維助力產業發展。滁州以“鏈長制”為抓手,率先在全省建立光伏、半導體、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醫藥器械、智能家電、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產業鏈,實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個協會、一個研發平臺”,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全力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強鏈、未來產業建鏈。
如今,滁州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產值連續兩年實現翻番,2023年實現產值1362億元,全球光伏20強企業已有10家落戶滁州;動力電池產業快速集聚發展,2023年實現產值120多億元;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車產業規上(限上)企業506家、居全省第3位。
全力擴大有效投資,全力壯大新質生產力,滁州選擇做足“創新”破題、解題文章。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旗幟性抓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滁州科技創新指數穩居全省第三,入選中國科創中心百強城市,榮獲全省科技創新先進市,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在一步步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緊扣“一體化”,當好“融長”橋頭堡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把脈定向、擘畫藍圖。
前行有了方向指引,滁州“融長”的步伐更快、“融長”的力度更大。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滁州視長三角一體化是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奮力在加快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
從頂層設計謀劃,從規劃合作入手。滁州與南京、合肥等地建立重大規劃合作協商機制,共同編制《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滁寧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戰略規劃》等規劃20余個,努力實現空間發展規劃、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與合肥、南京無縫銜接。
錨定長三角,滁州在產業發展上“甘當配角”。一張“白紙”好作畫,從清流河邊的一片荒坡灘涂出發,滁州全面學習借鑒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高標準打造的中新蘇滁高新區,如今已成為滁州對外開放合作的示范窗口。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500億元,累計招引產業項目超300個、75%來自滬蘇浙地區,入駐各類市場主體700余家。
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以共建園區為支撐,進行市場化合作,是滁州探索“一體化發展”特別是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解題路徑。
全力推動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新型功能區建設發展,與南京簽署“1+2”合作框架協議,成立寧滁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建立“領導小組+管委會+開發主體”管理運作機制,雙方共編規劃、共設基金、共建園區、共同運營,努力實現毗鄰區域發展一張圖規劃、一盤棋推進、一體化管理,啟動建設以來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00個、總投資近900億元。
用好寧滁結對合作幫扶機制,在全省率先掛牌成立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鳳陽省際合作園區、江寧—明光合作產業園、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定遠合作產業園等3個寧滁皖北省際產業合作園,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入駐、重點產業導入,已簽約項目35個、總投資超210億元。
截至目前,滁州共建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4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4個,跨省合作平臺數量和體量均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