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顯示引領潮流,量子科技走向未來,巢湖之濱碧水藍天……八月的江淮大地,處處激蕩著改革奮進的磅礴力量。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四年來,合肥始終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壯大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
合肥造:新型顯示引領技術潮流
小小一方屏幕,映射出天地宇宙之廣闊。環繞屏、折疊屏、卷曲屏……在合肥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各種形態的柔性屏以及場景應用令人流連忘返。
作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全球OLED產業領軍企業,維信諾通過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成功將一系列前沿顯示技術推向市場。其中,卷曲屏技術的應用范圍正在不斷擴大,不僅限于智能手機,還包括可穿戴設備和其他便攜式電子產品,引領著顯示技術發展的新潮流。
強勁的科創實力讓維信諾在合肥茁壯成長。“維信諾產品已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出貨量穩居全球前三。”維信諾公共事務總監高遠峰表示,目前,公司已經與多家知名手機品牌如榮耀、vivo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并開始向汽車品牌紅旗供應顯示產品,實現了“國車配國屏”。
作為全球知名的液晶顯示企業,京東方近年來的發展也是不遑多讓。在合肥,京東方不僅建設了一條第6代TFT-LCD生產線、一條第8.5代TFT-LCD生產線以及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第10.5代TFT-LCD生產線,還相繼投資了智能制造工廠、打印OLED技術平臺、數字醫院、柔性調光膜及電子器件研發等項目,累計投資超千億元,提供就業崗位約3萬個。
“合肥是京東方重要的生產和研發基地,目前全球出貨的每四塊屏就有一塊來自京東方。”京東方合肥區域黨委書記、總經理丁光輝介紹道,“在新型顯示領域,合肥市有著從玻璃到整機的完備產業鏈資源,擁有百余家配套企業,能夠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這些都為公司的健康發展,供應鏈穩定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全產業鏈累計投資項目超過185個,累計投資超1900億元。今年上半年,共簽約落地重點項目20個,總投資630.45億元。擁有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42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年均研發投入強度超5%,累計授權發明專利2876件,多項技術國際、國內領先。
在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新型顯示十大城市及競爭力研究》中,合肥位列新型顯示十大城市第一名。2023年全市新型顯示產業產值1016.8億元,其中面板產值534億元;今年上半年,新型顯示產業實現產值572.17億元,同比增長31%。
新賽道:量子信息開辟未來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發展的最新方向,是全球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近年來,合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提出的“要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力度”要求,積極搶占未來產業發展賽道,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未來產業加速集聚。
在合肥高新區的云飛路上,數十家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云集兩側,讓“量子大道”成為這條路的代名詞。走進位于這條大道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約神秘的未來科技風撲面而來。成立于2009年的國盾量子,始終深耕量子信息領域,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應用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在國盾量子產品展廳內,合肥量子城域網總控制中心的大屏清晰地顯示著目前的用戶站數量、量子設備數量以及核心站密鑰持有量。“已投入使用的合肥量子城域網,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應用最全的城市級量子安全網。”國盾量子副總裁唐世彪介紹說,國盾量子不僅參與了“星地一體”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建設,主要產品還被部署在包括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在內的骨干網。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把量子技術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經濟生活,真正讓量子技術走出實驗室。”唐世彪表示,未來,國盾量子將踐行“量子科技 產業報國”理念,不斷推動量子保密通信設備技術迭代,開發創新型應用產品,推動量子安全在更多領域落地。
多年來,合肥市聚力打造“量子科技”與“量子產業”雙高地。目前,已集聚量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66家、居全國城市首位,培育了以科大國盾、本源量子、國儀量子、中電信量子為代表的領軍企業,掛牌運營首個國家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擁有省級及以上創新平臺24個。
不僅如此,合肥還全力開辟空天技術、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在空天技術方面,集聚了中科星圖、航天宏圖等110家重點企業,初步形成“設計—制造—集成—測試—試驗—信息服務”產業鏈條;在人工智能方面,培育了多個行業龍頭企業,建成國內首個萬卡規模 3200P國產算力集群“飛星一號”;在生物制造方面,組建合成生物創新研究院,成功招引和在談企業超20家,本土頭部企業華恒生物丙氨酸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被工信部認定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組合拳:體制機制創新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匯聚1.8萬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成功轉化1000多項技術成果、成立145家公司……作為我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四年來,安徽創新館通過運用展示轉化交易一體化運營模式,取得了累累碩果。
“我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充分建成了一個鏈動國內外、服務安徽,特別是服務基層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動大量產學研合作,也推動了安徽與世界的聯系。”安徽創新館主任陳林介紹道。
近年來,安徽創新館探索出較為靈活的“事業法人+企業法人”雙主體運營機制,不僅牽頭組建國有控股的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運營公司,還在全國事業單位率先設置首席知識產權運營官,選聘高科技公司高管擔任總經理、副總經理,實行成果轉化項目經理制,由業務骨干“揭榜掛帥”重要工作,成功打造營收3000多萬元的國內知名科創綜合服務商。
為了讓更多“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合肥市打出一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組合拳”。2023年,新增市級及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68家,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3家,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總數達65家。成立實體化運作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和聯盟,促進跨區域成果落地轉化。截至目前,2024年摸排高校院所可轉化的科技成果1910項,累計錄入科技成果庫6229項,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肥成立企業1045家,其中獨角獸類企業50家。設立風險容忍度為50%的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近兩年累計支持項目136個,天使基金完成出資項目408個。“大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模式入選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改革創新典型案例。
如今,依托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臺,合肥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先后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等一大批國字號品牌。2023年首次進入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前十。
高顏值:生態治理保護的巢湖樣板
泛舟于十八聯圩三期工程的水域中,只見大片荷花在荷葉叢中盛放,蘆竹蘆葦在兩岸隨風輕擺,所到之處不時“驚起一灘鷗鷺”。在炎炎夏日,這里的濕地處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總面積約27.6平方公里,位居環巢湖十大濕地之首,為保護巢湖、改善生態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合肥致力于提升濕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如今的十八聯圩濕地水質凈化功能顯著、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已成為巢湖北岸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十八聯圩生態濕地三期,它以前是一個漁場,底泥很厚,氮磷含量高。”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童亞鋒表示,自三期建設以來,通過建設出水泵站、生態滲濾島,喬灌木和水生植物栽植,健康濕地營造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這一情況。目前,十八聯圩生態濕地一、二、三期日均凈化南淝河水量約為40萬立方米,消減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濕地凈化后,出水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有效促進南淝河水質穩定達標。
“這里不僅設立了鳥類保護區,還種植了包括桃樹、柿樹、杏樹和無花果等多種果樹,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濕地內還保留了一部分未收割的稻田,為鳥類提供棲息和繁殖的理想場所。東方白鸛、黃胸鹀、青頭潛鴨、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都選擇在這里棲息,有的甚至長居于此。”公司工作人員李菊玲告訴記者。數據顯示,目前已調查到的鳥類190種,新增12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二級保護鳥類48種;調查到植物385種,新增54種;調查到魚類64種,其中新增28種。
十八聯圩不僅僅是生態濕地,還是全國首個兼具生態濕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區。“目前,四期生態濕地蓄洪區工程正在建設中,進(退)洪閘的水下工程已經完成,全部工程計劃于今年10月竣工,屆時將有效減輕合肥市城區防洪壓力。”合肥市水務局副局長張吉軍表示。該工程納入水利部重大水利工程,并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項目竣工后,總蓄洪量達1.09億立方米。應急蓄洪時,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約14厘米;當南淝河出現超標準洪水時,可降低合肥主城區洪水位約20厘米。
十多年來,合肥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巢湖綜合治理好”和“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統實施碧水、安瀾、富民“三大工程”和點源、線源、面源、內源“四源同治”,巢湖流域實現了湖水越來越清、藍藻越來越少、群山越來越綠、生態越來越好的顯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