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中央辦公廳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提出“考核應當化繁為簡”,“不搞‘繁瑣哲學’”,把基層干部從繁復考核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實上。
所謂“繁瑣哲學”,從字面意思看即繁多而又頭緒紛雜的事務導致人們不勝其煩。進言之,即凡事脫離現實,無意義地鉆牛角尖、死啃教條,只顧概念和推理而不顧現實,羅列一大堆理由或表象,拼湊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條文,使人不得要領、難以捉摸。這種忙壞自己、拖累基層的頑癥痼疾,勢必導致人們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做無用功,讓基層不堪重負、疲于應付,影響事業發展。
追溯“繁瑣哲學”的主要根源,還是形式主義在作祟:設置的考核項目越分越細,考核指標越列越多,分值過度“膨脹”甚至搞“千分制”,說是績效考核,卻把許多“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也放在里面,成了“大雜燴”;考核項目繁多,卻沒有主線,沒有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應以“質考”為目的的“擔當俠”,搖身變成“量考”過頻過繁的“甩鍋俠”;甚至于個別地方、部門把程序上的“繁瑣”當作能力、作為、政績的體現……要想解決基層考核中這些困擾基層干部的問題,必須大刀闊斧地推動指標“瘦身”、甩掉“贅肉”,讓基層干部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謀發展,消除顧慮敢發展。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樹立大道至簡、務實高效理念,就要清醒看到破除“繁瑣哲學”關注的是簡化復雜,追求的是高效率和清晰度,倡導的是在處理事務或表達思想時,避免冗余和瑣碎,以達到易理解、好把握、能做到、更高效的效果。
針對基層考核體系設計繁瑣、指標設置過分細化碎片化等問題,中央已明確“化繁為簡,不搞‘繁瑣哲學’”。所謂“化繁為簡”,就是要善于做“減法”。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找準群眾關切與實際工作的結合點,科學合理分配指標權重,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考核項目,力求考準考實考出動力考出成效。比如,針對基層“一根針”連接上面“千條線”的實際,整合基層黨建、鄉村振興、安全生產、生態環保等“大事、難事、急事”,確需專項督考的,可積極構建“多考合一”的“一次考核”模式。通過挑重點、擠“水分”、減條目、看實效,制定綜合督查考核工作方案,減掉不必要的考核項目,防止貪多求全和“大考核套小考核”的“套娃式”考核。對重復交叉、多頭考核的內容,要簡化合并“同類項”,切實避免考評程序繁瑣、內容繁雜,以至于出現“幾個考官輪流考同一考生”的低效局面,這才是發現問題、檢驗成效、促進工作的落腳點。
形式主義之弊非一日之寒,力破“繁瑣哲學”也非一日之功。整治形式主義,反對“繁瑣哲學”,要以“四兩撥千斤”之功效,徹底拔掉其根子上的虛浮作風,把衡量擔當作為的標尺亮出來,把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樹起來,讓廣大基層干部從繁文縟節、繁復考核中解脫出來,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抓落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