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安徽省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意見》,提出實現“六個新提升”、做到“六個當先鋒”。其中,將“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為《意見》的第四部分進行了系統部署,圍繞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部署了六個改革任務。我們要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重要抓手,致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實現新提升,在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上當先鋒。
以科技體制改革激發活力動力,推動安徽科技創新工作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我省多維度推動科技體制改革,重塑科技管理體制機制,不斷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與動力,科技創新已成為安徽的金字招牌。
1.改革科技攻關機制,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實施有組織科研,推動科技攻關零基預算改革,設立省科技創新攻堅計劃專項資金,強化集中力量辦大事,項目重點方向由40個優化整合為11個,單個項目支持力度提高4.7倍。充分發揮科技企業出題人、出資人作用,2024年,重大項目、重點項目指南來自企業的技術需求占比分別達100%、超80%,企業牽頭和參與承擔項目數達215項、占比達98.2%。
2.改革成果轉化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全省106家單位中全面推廣“賦權+轉化+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科大模式”,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賦權科技成果868項,成果估值約4.97億元,成立或入股企業82家。成功舉辦兩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累計簽約項目412項、總金額1208億元;舉辦“雙創匯”活動120余場,發布成果超3000項,“科交會”“雙創匯”已成為安徽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品牌。
3.改革企業培育機制,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等行動,首批認定科技領軍企業11家;全省獨角獸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位居全國第6、第7、第8位。實施規上重點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和無研發機構“兩清零”行動,截至今年8月底,分別“清零”達2061家、554家。
4.改革平臺統籌機制,著力提升平臺發展質效。全力支持合肥實驗室高質量建設運行,重組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9家,“墨子號”“九章”“祖沖之號”等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相繼問世。合肥先進光源、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兩個大科學裝置獲批建設,在全國首次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共建大科學裝置。重塑省級原始創新、技術創新、改革創新“三大創新平臺體系”,去年以來,新認定重點實驗室121家,重組優化135家,新建產業創新研究院20家。
5.改革金融支撐機制,推動科金融合發展。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體系,組建總規模150億元的省級天使母基金群,立足“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累計設立子基金33支,認繳規模超100億元,投資項目153個、金額25億元。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簽約銀行105家,簽署協議戶數超1萬戶,貸款余額達1400多億元。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擔保機制,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開展“科技融資擔保”業務超1300億元,服務科技企業1.8萬戶(次)。
6.改革科技管理機制,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提升“科大硅谷”國際影響力,打造覆蓋全球的“創新單元”網絡,招募璞躍中國、中關村國際等36個創新單元,集聚科創企業、科技服務機構超4700家。持續深化人才分類評價、科研經費包干制、科研機構“綜合授權”等改革,在11家試點單位實施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推動財政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擴大到5大類17個子項,將編制使用、績效工資總量等10項管理權限授予試點單位行使,進一步“松綁減負”。
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上當先鋒
全省科技系統將按照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工作部署,錨定改革目標,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抓住關鍵環節,強化協同聯動,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落實,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高水平創新型省份。
一是在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安徽范式上當先鋒。強化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省委科技委全面統籌、省委科技辦牽頭抓總工作機制,推動建立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六個統籌”機制。完善戰略科技力量服務保障,聚力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優化省市聯動和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強化“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加快形成強有力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深化科技開放合作交流,引進海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等在皖設立研發機構,加快布局建設對外科技合作載體,提升國際影響力。
二是在改進科技攻關體制機制上當先鋒。統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我省“617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立“圍繞一個重點產業領域、依托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建設一批高能級平臺、設立一個重大專項、集聚一批高校院所、匯聚一批創新人才”的一體化配置機制。完善科技計劃全過程管理評價,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項目選題凝練機制,按照“下游考核上游、整機考核部件、應用考核技術、市場考核產品”原則,強化關鍵節點考核和驗收評價。
三是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上當先鋒。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科技上市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完善分級分類支持政策。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獎勵等資源“五個向企業傾斜”,完善“雙清零”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企業使用。
四是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上當先鋒。加快“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等平臺建設和融合賦能,提升“科大硅谷”國際影響力,打造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和高科技企業成長“高產田”。打響“科交會”“雙創匯”等品牌,壯大技術經理人隊伍,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科技成果中試基地、頂尖科技企業孵化器。全面推廣賦權改革“科大模式”,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書架”走向“貨架”。
五是在完善科技評價機制上當先鋒。深入推動人才、平臺、成果等分類評價改革,擴大用人單位人才評價自主權,推行創新平臺長周期、節點式考核,探索推行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完善科學技術獎勵等激勵制度。推動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鼓勵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
六是在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機制上當先鋒。深入推進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度整合信貸、債券、基金等金融資源,實現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高效對接。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行科創債券和科創票據,加強股債聯動。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引導保險機構開發專屬險種。建強天使基金群,積極引入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