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要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這為安徽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必然要求。當前,安徽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也正是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的關鍵時期。要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深學篤行,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為底線,聚焦“三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統籌推進鄉村發展、建設、治理,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快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奮力譜寫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安徽篇章。
堅決扛牢糧食保供責任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安徽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加快建設江淮糧倉,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的“安徽糧”。一是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錨定“多種糧、種好糧”目標,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糧食儲備、市場調控、應急保供能力。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化整合延伸糧食產業鏈,支持發展糧食精深加工,促進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聚力打造全鏈條、多層次、有韌性、可持續的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穩步提升糧食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二是構建現代糧食生產體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大突破性品種選育攻關力度,打造合肥“種業之都”。全面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糧食生產數字化改造升級。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集成推廣糧食生產先進適用技術,夯實農技推廣體系,做好糧食生產防災減災。三是構建現代糧食經營體系。積極培育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加快培育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全面提升服務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帶動更多小農戶發展糧食生產。健全高素質農民培育機制,充分發揮“新農人”協會作用,完善“新農人”扶持政策,讓更多“新農人”變成“興農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健全種糧農戶收益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牽掛的大事、要事,安徽要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一是強化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壓緊壓實防止返貧工作責任,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全面推進網格監測、數據比對、動態管理、精準幫扶、風險防范“五個常態化”建設,優化監測方式,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和及時處置。探索開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工作,科學制定低收入人口認定標準,將符合條件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納入低保、特困等人員范圍進行救助幫扶。二是提升產業就業幫扶效能。著力提升幫扶產業質量,全面梳理、分類推動幫扶產業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促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統籌用好勞務協作、就業幫扶車間、公益性崗位等渠道,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支持脫貧地區發展庭院經濟,推動庭院經濟增值增效。深入推進消費幫扶提升行動,拓展消費幫扶新模式、新渠道。加強幫扶項目資產全鏈條管理,促進資產穩定良性運行、持續發揮作用。三是加大重點區域幫扶力度。建立以提升發展能力為導向的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充分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落實縣域結對幫扶制度,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力度。推深做實領導干部聯系幫扶、單位定點幫扶、駐村幫扶、社會幫扶,提升幫扶實效。切實鞏固易地搬遷成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凝聚社會力量,扎實開展“萬企興萬村”“百校聯百縣興千村”等行動,協調聯動促進脫貧地區發展。
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
產業興、百業興,安徽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立足資源稟賦,著力揚優勢、創特色,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加快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一是推動優勢產業延鏈增值。夯實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基礎,統籌抓好肉牛、生豬、水產品、蔬菜、水果、茶葉等“菜籃子”產品生產,提高多元食物穩定安全供給水平。順應消費結構變化,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強倉儲、冷鏈物流建設,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大糧倉、大肉庫、大廚房”。加大“雙招雙引”力度,以“兵團式陣地戰”推進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加快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深入挖掘鄉土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大文章。二是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打造一批縣域農產品電商直播基地,推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促進鄉村文旅全要素聚集、全鏈式融合,推出一批“徽字號”精品線路,打造系列精品主題村、特色美食村、旅游風景道,加強宣傳推介,主動策劃話題、做熱話題、引爆話題,以小切口撬動大傳播,形成破壁出圈效應,打造長三角最受歡迎的后花園和旅游目的地。結合徽菜文化、突出標準引領,積極發展預制菜產業。三是完善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健全“帶得準”“帶得穩”“帶得久”的長效機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生產、托養托管、合作經營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穩定利益聯結關系。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落實聯農帶農責任,規范聯農帶農方式,支持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為農民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注重增強農戶自我發展能力,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提高鄉村產業的益農、富農效應,讓農民挑上“金扁擔”。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和美鄉村建設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抓手,安徽要堅持城鄉“一盤棋”,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找準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加快補齊短板弱項,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一是堅持縣鄉村一體化布局。強化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實施以皖北為重點的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一縣一策”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加強縣域統籌,促進各類規劃有效銜接,探索城鄉建管一體的建設運行機制,以城鄉建管一體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二是因地制宜推進鄉村建設。深入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強精品示范村和中心村建設。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握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點上示范與面上推廣、農民主體與政府作為”三對關系,明確建設優先序,優先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加快補齊農村路、電、水、網等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社保和公共文化等服務向農村覆蓋,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切實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三是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強化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引導村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以自治消化矛盾。深化平安鄉村建設,以法治定分止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以德治春風化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確保農村穩定安寧、和諧有序。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安徽要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依靠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增強鄉村活力。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大穩定、小調整”,抓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工作,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引導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路徑。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二是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機制,實現制度化、清單化、信息化管理。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推動承包地經營權等各類農村產權入市交易。深入實施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提升行動,穩步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嚴格控制農村集體經營風險。三是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深化鄉村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機制,打造一支接地氣、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落實落細用地保障政策,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健全金融支農服務體系,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深化“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行動計劃試點,推廣農業產業鏈生態擔保模式。運營好省綠色食品產業(暨省鄉村振興)主題基金,進一步發揮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的作用。全面構筑“三農”要素保障新格局,激發鄉村發展內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