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度蒞臨安徽,為我省發展把脈定向,明確提出“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對我省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發展工作進行再部署再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親臨安徽考察,均對我省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高度重視,同時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和強大的動力支持。
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創新在我省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優勢,加快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創新領域未來產業、八大優質高效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在“三地一區”戰略定位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被置于首要位置,彰顯了創新在安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凸顯了安徽對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堅定決心和不懈追求。
安徽科技資源豐富、創新底蘊深厚、產業基礎堅實,在探索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發展的路徑上,具有獨特的先發優勢。安徽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機構和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目前建成、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有13個,位居全國前列,大科學裝置及其集聚的大量科學家和高端人才,使安徽在量子科技、聚變能源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彰顯了安徽在原始創新方面的堅實基礎。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2.56%,擁有超過1.9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5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位列全國第八、第七和第八,區域創新能力亦穩居全國第七,連續十二年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凸顯了安徽在產業創新方面的雄厚實力。安徽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發展,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培育科技型企業、實施人才興皖工程等。2023年,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2萬戶,制造業與數字經濟增加值均超過1萬億元,已成功轉型為新興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大省。十年來,安徽經濟總量從2013年的1.9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4.7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從3.3萬億元增加到5.1萬億元,實現了經濟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實踐證明,當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便能轉化為企業、產業乃至整個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與滬蘇浙相比,安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在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仍面臨不少堵點、痛點。必須堅定不移走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路子,不斷將科技創新的勢能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強大動能,推動安徽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夯實根基,以強化科技創新能力為驅動引擎。科技創新不僅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更是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強勁動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安徽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和挑戰,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著力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加快形成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一方面,有效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高水平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效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我們要不斷健全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體制機制,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服務保障機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為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優化提升江淮英才計劃,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長三角區域、中部區域、省內各區域人才協調發展。要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人才分類評價制度,開辟外籍高技術人才辦理在華永久居留手續“綠色通道”,健全“e呼即應”人才服務平臺。不斷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為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暢通渠道,以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橋梁紐帶。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要求“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科技成果只有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才能實現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跨越。一是優化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運行體制機制,健全技術轉移轉化體系。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全面推廣“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探索推行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機制,完善科學技術獎勵等激勵制度,深入推動科技人才、創新平臺、科技成果等分類評價改革,擴大用人單位人才評價自主權,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二是強化平臺支撐體系,優化科技成果孵化育成環境。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完善“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工業互聯網等平臺與省有關部門、省新興產業推進組及市縣協同聯動機制,推動三大平臺建立覆蓋全省的創新發展賦能體系,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大科學裝置和各類金融機構聚合效應,營造科技成果孵化育成優良環境。用好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科技成果中試基地、頂尖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形成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三是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強化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導地位,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良性循環,讓企業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出題人”和“閱卷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獎勵等資源向企業傾斜,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科技上市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機制。
聚焦目標,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戰略引領。如果科技創新在初始階段未能與產業發展、市場需求緊密相連,缺乏共同的目標導向,那么即便取得了創新成果,也很難精準對接企業的實際需求,難以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要求,“守好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必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一是健全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政策體系。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基礎和關鍵。安徽省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煤電、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紡織等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實施制造業結構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智能改造升級工程,以數字化轉型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向高端邁進、技術工藝向高峰攀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二是健全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數字創意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綠色食品產業、生命健康產業、智能家電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健全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是安徽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安徽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力點。三是健全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和關鍵路徑。2024年2月發布的《安徽省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方案(試行)》,圍繞“四個面向”,確定了“7+N”個未來產業賽道,重點布局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來網絡、生命與健康、低碳能源、先進材料、空天信息等領域。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圍繞“未來產業”作出系統部署,以系統思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四是健全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圍繞八大優質高效服務業進行部署,聚焦軟件信息、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電子商務、文化旅游、會展賽事、民生服務等領域,打造“皖美服務”特色品牌,充分激發服務業發展市場活力和內生動能。
深化改革,以構建科技創新生態為堅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一方面,要健全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安徽省一以貫之,明確提出“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入實施科教興皖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構建跨行政區域合作發展新機制,健全全面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體制機制,構建省內區域板塊聯動發展新格局,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安徽省深入推進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發展科技企業融資擔保,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建設鏈接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基金體系,大力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引導保險機構開發專屬險種。不斷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