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探幽風(fēng)自清,青山一帶白云生。峰隨流水聲邊轉(zhuǎn),人在歐陽記里行。”秋風(fēng)起兮,尋著絕妙的辭章詩句,我走入瑯琊山,踏訪心儀已久的醉翁亭,實地感受那厚重久遠的人文底蘊。
沿著彎彎的山道,拾級而上,穿堂進門,抬眼見古樸的門楣上寫著“醉翁亭”三字,那是蘇軾手書,字體遒勁,深邃無言,讓秋意浸染的醉翁亭更添一份神韻和凝重。
山以文傳、文以山麗。宋代歐陽修革新時政,揭露貪瀆,受奸臣污謗,被聽信讒言的仁宗皇帝貶謫滁州。他認(rèn)識了瑯琊寺住持智仙和尚,遂結(jié)為知音。智仙在山麓修建了醉翁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千古美文《醉翁亭記》。歐陽修不僅常在此飲酒,還在此辦公,所謂“為政風(fēng)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歷史的塵煙早已湮滅,滁之山水則得歐公之文而愈光,瑯琊山從遠古走來,聲名日隆。瑯琊山青峰撲面,醉翁亭輕巧別致,歐陽修醉態(tài)才情,山、亭、人在這里完美結(jié)合,讀不透、悟不盡,徜徉其中,只讓人夢牽魂縈。
醉翁亭是瑯琊山諸建筑之一。初建時,只是一座亭子,后逐漸興盛,最多時達數(shù)百座,惜屢建屢毀。現(xiàn)有古梅亭、意在亭、影香亭、怡亭等九處景致,人稱“醉翁九景”。建筑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風(fēng)格各異。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達官名宦來去匆匆,卻總愛在此留下墨跡,以期流芳后世;而那些終日依山而居、傍山而作的黎民百姓們,躬身田疇、勤奮勞作,他們才真正傳承著千古不朽的歷史!
秋日醉翁亭,靜謐、無言,一處處的楹聯(lián)碑刻,讓人發(fā)思古之幽情。“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這十八字“歐門楹聯(lián)”,感嘆山水之盛衰、醉翁亭之興廢,從中盡可窺見塵世滄桑。“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這一楹聯(lián)則在反詰之間,問出了醉翁之深意。“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古梅亭的這一副楹聯(lián),則讓人能于清靜之中嗅出梅之清香。
“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每一座亭臺,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可供駐足小憩,納涼避雨。意在亭,以四根棟木為柱,亭角翹起,頂蓋四周飾有花紋圖案,亭內(nèi)放置石桌石礅,別有意趣;古梅亭,因亭前一株古梅而名,相傳為歐陽修親手所栽種。這株古梅品種稀有,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杏梅”。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清白、高雅,梅的風(fēng)格盈滿心間。
一個醉翁,一座醉翁亭,一篇《醉翁亭記》,使原本無名的瑯琊山聲名鵲起,成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風(fēng)景名勝。這里的一亭一臺、一樓一閣、一崖一石,都蘊含著詩人的深意、散文家的才情、書畫家的夢魂。這里的飛檐翹角、院樹庭花、溪水流泉,更融匯建筑家的智慧、園藝家的才華、音樂家的歌吟。不需問轍痕深深的古道,留有多少文人的足跡,為山水增色;莫探尋層層光滑的石階,有多少墨客的屐痕,替勝跡增輝。
醉翁亭的山水之美是歐陽修發(fā)現(xiàn)的,也是他和僧人一起開掘創(chuàng)造的。而瑯琊山寺,其輝煌燦爛,歷久不衰,則多有官員、百姓以及僧侶們的功勞。這里的一亭一臺、一殿一閣,磚瓦垣柱,都凝聚著眾人智慧和心血。一塊塊青磚、一片片綠苔,蒙著歷史的風(fēng)塵,厚重?zé)o言。
下山道,出醉翁亭,只見兩旁林壑尤美,而無酒旗招搖,也鮮有殷勤招徠的商販。山道出口處,滁州學(xué)院的學(xué)子,手?jǐn)y書卷,出入校門不絕。“花雨滿天聽說法,祇園百葉有傳人。”祇園的楹聯(lián),點睛恰如其分,正可表達我心底積蓄已久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