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逆耳的牢騷話,領導干部是一味地反對牢騷話,還是善于從牢騷話里了解群眾的實情,校準工作作風和方法,里面大有學問。”這是一位老同志的肺腑之言,也是難得的工作體會。
善聽群眾牢騷話,既是一種氣度、一種境界,又是一種作風、一種能力。毛澤東同志曾說:“對群眾的意見和牢騷要正視。”能不能把群眾牢騷聽進心里,其實也是檢驗干部是否心懷群眾的一塊試金石。黨員領導干部,對群眾的“牢騷”應該“一聽了之”,還是“聽而求解”,這不僅考驗著領導干部的氣量與胸懷,更關系著黨的作風建設之初衷和成效。
要有能聽的胸懷,從牢騷話里,找群眾所“盼”之事。牢騷話沒有“美顏”,沒加“濾鏡”,有的直截了當,有的刺耳難聽,甚至牢騷滿腹。但許多牢騷話并非憑空而生,而是事出有因。只有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才能展現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的襟懷與氣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抓手和方法。
延安時期,曾經有一位老農因征糧過多,發出一句近乎詛咒的牢騷話。毛主席聽到之后,不但沒有發怒,反而主動反思邊區政策,發現征糧多、負擔重等問題,于是“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減輕了群眾負擔,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可見,只有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將“牢騷”當成“忠言”來聽、當作“良藥”來服,才能讓思路更接地氣、決策更有溫度,干事創業才能想到一塊、同聲共氣。
要有敢聽的誠意,從群眾“刺耳話”里,解群眾所憂之事。“刺耳話”雖難聽,但含金量卻不低。領導干部應有聽“刺耳話”的智慧,在牢騷中發現問題,找出線索,摸到群眾情緒、心理的脈搏,從而了解群眾在憂什么、盼什么,成為群眾的貼心人。
劉少奇同志1961年到湖南對公共食堂進行調查時,就是從一位農民“公共食堂不好”的“落后話”“反動話”入手,先后走訪了11個生產隊,對6個生產隊做了“解剖麻雀”式的調查,寫了數萬字的調查筆記,為解決農村政策調整中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提供了準確依據,最終由中央作出了停辦公共食堂的決定。
善聽“刺耳話”方能知民心、解民憂。要“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挑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一心奔著發現問題、排憂解難去。從群眾“牢騷話”中聽出“言下深意”,搞清楚問題是什么、癥結在哪里,才能真正將人民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變成自己的“操心事”,做到順民意解民憂,自然而然會贏得群眾的“好口碑”。
要有善聽的行動,從群眾“過頭話”里,干群眾所需之事。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初心”。當年毛澤東同志一再告誡全黨:“我們進了城,執了政,是做官呢,還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呢?”75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仍然考驗著共產黨人。
改革發展的每一項目標任務最終都要落實在基層,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向前推進。困難在基層,難題不該給基層。焦裕祿生前有一個習慣:白天到群眾中調查訪問,晚上回來“過電影”,把白天所見所聞在腦子里重新“播放”一遍。善于聽取“過頭話”的弦外之音,才能更加準確地了解老百姓的所需事,把“民之所需”轉化為“心之所念”,把“民之所盼”轉化為“行之所往”,以實際行動讓群眾得實惠,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干了群眾盼望的事,就能收獲群眾的心,就能在新征程上跑好屬于自己的“那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