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指出,安徽要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帶動省域內區域協調發展,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安徽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對接上海“五個中心”配置全球資源
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主動對接上?!拔鍌€中心”建設,充分利用其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等“四大功能”,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強化科技創新協同、產業創新協同、對外開放協同、體制機制協同,帶動安徽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
對接國際經濟中心,產業鏈相互嵌入,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守好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按照各自比較優勢,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持續推進產業鏈協作與相互嵌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增強產業鏈韌性。對標上?,F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鞏固汽車、鋼鐵、石化和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勢地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抓好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業這“兩頭”,加強梯次培育,構筑產業鏈,加快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差異化發展,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及時把握新賽道產業,布局優化“7+N”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對接國際金融中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增強投融資能力。上海2023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再創新高,達到3373.6萬億元,全球排名第一;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管理人超過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總規模達2.3萬億元,均居全國前列。有效對接上海國際化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充分利用其IPO+碳金融(強制+自愿CCER)+區域排污權交易+股權投資機構+科創板等平臺資源,更好服務安徽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推進“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產學研金服用”通力合作,吸引全球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參與安徽創新創造,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對接國際貿易中心,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充分利用進博會、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自貿區聯動等國際化平臺,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技術設備與商品進出口力度,加快安徽開放發展步伐。上海共有7萬多家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分別達到956家和561家,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44.1萬份,在滬工作創業的留學回國人才累計超過31萬人。這些國際化要素是安徽“雙招雙引”的重要資源和渠道。加快推動數字貿易、服務貿易、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一體化發展,不斷拓展安徽服務可貿易的邊界,放大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共享經濟效應,增強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動能。
對接國際航運中心,通江達海,借船出海,向海而興。加強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緊抓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一體化發展機遇,利用上海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加快推進合肥國際陸港、上海港、蕪湖港、安慶港等一體化合作機制,通過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連接,構成“一核兩翼”集裝箱運輸體系——以蕪湖至上海聯盟(洋山、外高橋)直達航線為核心,合蕪與安慶、池州、銅陵、蕪湖皖江小支線為兩翼。挖掘直達航線在上海港集裝箱碼頭全覆蓋優勢,提升蕪湖港至洋山港/外高橋外貿港“點對點”直航班線、至上海宜東內貿直達航線效能。共同優化“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模式,長三角三省11個港口與上海洋山港“視同一港”,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每個進口和出口集裝箱可分別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拓展“空箱前置”“共艙管理”等服務模式,縮短用箱周期,降本增效。加快建設海港、空港和航運集疏運體系,推動航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升安徽航運鏈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樞紐、節點通達能力。
對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學技術打頭陣,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充分利用上海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的要素優勢,持續深化合肥與張江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上海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20個,匯集了國家實驗室等一大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領域匯聚了大量人才,僅集成電路領域就集聚了全國40%左右的人才。利用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賦能增信,撬動社會資金協同開展跨學科交叉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持續提升安徽原始創新能力。在G60科創走廊與滬寧合產業創新帶構成的“長三角科創(產業)超級環線”中,圍繞重大前沿攻關項目,以長三角科創共同體組建分門別類的創新聯合體,設立科創飛地,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產業化—產業集群”科創+產業的培育鏈條,加快安徽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充分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牽引作用
深化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加快“融圈進群”。深化滁州毗鄰區“頂山—汊河”軌道交通產業發展集聚區、“浦口—南譙”新型功能區合作發展。共建馬鞍山博望—南京江寧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寧博創智谷平臺。加快推進杭黃毗鄰區塊(淳安、歙縣)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區建設方案落地,深入實施《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設方案》,持續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耙坏亓h”在產業、數字、科技、金融等領域合作的基礎上,如現有汽車產業相關企業366家,已形成“上游原材料供應+中游汽車零部件生產、汽車產品研發、認證、測試服務+下游整車制造、檢測”的配套協作和加工體系,全力打造長三角銀發制造產業集聚區、綠色發展樣板區。合力推進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互融互動、聯動發展,在《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南京與合肥高校院所集中的科創優勢,加快滬寧合產業創新帶“寧滁合鍛”“創新+產業”有效協作、互補共贏發展。充分發揮合寧兩個都市圈“聯動+帶動”作用,承西啟東、帶動長三角中西部興起。推進淮海經濟區及徐州都市圈合作互動,加強安徽與蘇魯豫協同發展,尤其是宿州、淮北與徐州、宿遷、連云港的一體化發展。
細化實化滬蘇浙皖八市(皖北)結對合作幫扶。建立健全與結對合作相關的經濟社會發展項目對接幫扶指標體系、定期經驗交流和合作推進機制。宿州與杭州加強數字經濟技術互補合作,全方位推進三次產業及政務服務數字化賦能升級,合力打造宿州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基地。聚焦產業、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重點領域,杭州市8個城區與宿州市8個縣區、市管園區建立“一對一”合作幫扶關系,讓結對合作走深走實?;幢笔信c徐州市共同推動規劃銜接、政策對接、產業承接、交通連接,簽署《共建徐淮產業合作園區框架協議》?;幢笔兄ν苿印拔迦菏湣碑a業和徐州市“343”創新產業集群深度融合,引導徐州重大產業合作項目落地淮北。阜陽市與蘇州市圍繞結對合作幫扶“7+N”重點任務,深挖合作潛力,在產業園區共建、資本項目、人力資源、農業領域、文旅產業、民生共建共享、干部人才交流等領域精準對接,確定年度工作計劃,年年出新招。如阜陽技師學院與蘇州技師學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專業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培養雙方急需的產業人才。上海市奉賢區與亳州市在生物醫藥產業化方面加強合作,以建設世界中醫藥之都為目標,全力推動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六安與上海(松江)共建“四+”體系——上海研發+六安制造、上海市場+六安產品、上??偛?六安基地、上海企業+六安資源。結對幫扶在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促進資本與項目對接、提升民生共享水平、開展干部互派掛職等方面進行多層次多主體合作,激發了皖北地區內生發展動力。
充分發揮安徽承東啟西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睒嫿|進+西聯+南帶+北往的區域發展格局,彰顯安徽獨特的區位優勢。
長江經濟帶上下聯動。利用皖鄂贛三角區——安徽安慶(宿松、望江)、江西九江(彭澤、湖口)與湖北黃岡(黃梅)的區位和交通樞紐優勢,建立區域商貿物流中心。與長三角高鐵“超級環線”經濟互聯互通,承東啟西,成為帶動革命老區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橋頭堡。
中部崛起左右逢源。長江+淮河+江淮運河+京杭運河構成了長三角“井”字形水運“超級環線”,既能促進長三角一體化,又能帶動中西部的東向發展。江淮運河的開通,搭建了豫東、皖西北借力長三角而通江達海的水上通道,尤其是作為內河航運大省的河南,“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的運輸格局與“中原—長三角通道經濟帶”從“愿景”逐漸變為“實景”。江淮運河上接沙潁河、中連合裕線、下延蕪申運河,形成縱貫皖蘇豫三省、全長1260余公里的航道,是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崛起與長江經濟帶等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的重要水上“超級環線”運輸通道,將更加凸顯安徽物流樞紐的作用。
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提質?!洞髣e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新時代大別山革命老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十四五”振興發展規劃》等政策疊加效應日益顯現。因此,要用好存量政策、爭取增量政策,著力構建鄂豫皖大別山革命老區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