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的南門包子、山粉圓子,是這座城一天的味蕾啟蒙;人人都會哼兩句的黃梅戲,透露出十足的“戲引力”;風光秀麗的江南山水,孕育出人杰地靈的“院士之鄉”……江畔古城安慶,在它溫婉細膩的人間煙火背后,蘊藏著奔騰不息的城市發展動能。為打造長江經濟帶制造名城,安慶市藏“技”于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人才“引育用留”上全鏈條發力,不斷強化人才戰略支撐,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我是一名普通的維修工人”
服役40余年的向陽紅14號科考船、石化重器勝利油田鋪管船、負荷10.5萬噸的油輪……這些大型遠洋船舶的柴油發電機組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簽,那就是“安慶—大發”。
“安慶—大發”系列型號柴油發電機,是由安慶中船柴油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安柴”)生產。始建于1960年的中船安柴,是中船動力集團中高端中小缸徑柴油機制造基地和動力裝備關鍵零部件保障基地,具備年產500臺柴油機產品的生產能力,生產的柴油發電機在油輪、海工船和遠洋漁船等領域廣泛應用。
中船安柴為我國船舶動力發展增添了越來越多的安慶元素。由中船安柴設計生產、2024年開始量產的ML320DF雙燃料發電機,是國內第一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雙燃料發電機,承載負荷達3000千瓦。作為一家裝備制造業企業,中船安柴耀眼成績的背后是強大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我是公司一名普通的維修工人。”國家特級技師、培養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的張增成這樣介紹自己。他所帶領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采用數控系統及PLC技術改造激光切割機、臥式數控加工中心等多臺進口設備,為企業解決了進口設備技術封鎖、配件難等問題。2020年,張增成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堅守和創新的勞模精神在他30年如一日的身體力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維修團隊對整臺設備采用新的數控系統和電氣控制系統,一次性完成電氣部分的軟件、電路設計和施工調試,維修后到現在,又繼續使用了近10年時間。”說起一次維修經歷,張增成記憶猶新。如何精進技術、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能人才,始終是他心頭最重要的兩件事。
技能大師工作室不僅是技術攻關的平臺,還是技能傳承、人才培養的孵化器。中船安柴現有特級技師2人、高級技師18人、技師72人、高級工106人,是安徽省第一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單位,3年來共開展技能等級鑒定3000余人次。近3年,獲得全國數控職業技能競賽等國家級技能大賽獎項5人次、獲得長三角28城跨區域電工闖關邀請賽等省部級技能大賽獎項11人次。
人才成就安慶,安慶也在成就人才。中船安柴技能人才孵化成績單只是安慶與人才相互成就的一個縮影。
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為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安慶市圍繞十大新興產業和全市十大產業鏈,深化與企業在新進人員崗前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新八級工制度落地,暢通從學徒工到首席技師的職業發展通道。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進一步提升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載體能力,著力培育更多技能型產業工人。今年以來,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已達2.42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89萬人。
“你負責茁壯成長,我負責陽光雨露”
“云招聘”直播帶崗、區域聯動跨省招才、打造“宜創宜成”特色創業品牌……一項項具體的創業就業舉措,釋放出安慶市對人才的強烈渴求。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引鳳來“宜”,促進就業高質量發展,是安慶市打造制造名城、強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人才資源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城市實力的第一優勢。“我們將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為企業和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精準服務,你負責茁壯成長,我負責陽光雨露。”2024年3月20日,在安慶市2024年一季度人才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安慶市委書記張祥安動情地說。
讓崗位走出去,把人才引進來。為聚賢納才,安慶市把高端崗位送上“云端”,與黃山、池州等城市聯合開展智匯大黃山“云招聘”,直播帶崗,引才招智。線下招聘會同步發力,舉辦“2+N”招聘會千余場,累計服務企業數26405戶次,提供崗位118.2萬個,達成就業意向數約4萬人次。
愛才如養花,既要溫度適宜,也要精準施肥。為給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就業體驗,安慶市讓高校畢業生擔任“就業體驗官”,組織500余名高校畢業生走進宜城,沉浸式感受宜城之秀,深入了解這座城,展示引才誠意和留才底氣。同時深入實施“百千萬人才計劃”,邀請安徽理工大學等高校校(處)長開展市校合作洽談、簽訂就業合作協議。
穩企業就是穩就業。安慶市創新舉措保障企業用工,與云南、貴州等地聯合舉辦跨區域專場招聘、“跨省連線直播帶崗”等活動,簽訂人力資源合作協議,并設立勞務工作站。與南通、九江等地開展人力資源協作對接,簽訂人力資源協作框架協議,成立人力資源一體化服務聯盟。同時開展“進企業、察實情、聽意見、解難題”行動,組織5個工作組深入潛山市衛康制藥等15家企業,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急難愁盼問題,為企業注入“強心劑”。“三級三方服務千企”的具體行動,為87家企業協調解決用工1.4萬余人。2024年1—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8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