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要求,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也是安徽在新征程中實現跨越趕超的關鍵。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以暢通循環為重點,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中積極探索,爭做示范,為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增勢賦能。
近年來,安徽以高水平建設創新型省份為重要抓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全省普通高校共計125所,其中3所高校、13個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高峰學科、高峰培育學科建設和特色高校、特色學科專業建設相繼啟動實施。省屬高校與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專業點占比達64.9%,較2021年提升24.9個百分點。全省已建在建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擁有“國字號”創新平臺200多家,以“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谷院網”相互賦能,其中“科大硅谷”累計集聚創新型企業超1500家、創新創業人才超5萬人。2023年,全省擁有專業技術人才503.3萬人、技能人才724.4萬人,較2021年分別增加51.9萬人、112.4萬人。
作為13個國家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份之一,我省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小切口”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首批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率先落地,在全國率先建設區域高等研究院并開展研究生招生。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痛點,中科大“賦權+轉讓+約定收益”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模式在全國推廣,安徽大學等5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安徽醫科大學等4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負面清單”改革在省內高校復制推廣。在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職稱中增設技術經紀類別,健全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開展科教融合培養產業人才試點,將技術研發、轉化孵化、迭代應用有機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之中。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既是贏在當下的時代之需,亦是贏得未來的發展之策。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的囑托,圍繞國家所需和安徽所能,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循環鏈條中的堵點、難點問題,勇于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推動更多創新資源優化組合、高效配置,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戰略支撐。
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中塑造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高水平人才為支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陣地,與教育、科技、人才天然契合,深度關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是支撐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選擇。
推動“四鏈”協同,加快培育新源動力。強化產業牽引,圍繞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搭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平臺,打造“企業+高校院所+專業服務機構”創新共同體,推動創新資源、科技成果的整合共享,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比重。強化科技驅動,一體化部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優化產業鏈協同攻關機制,解決產業關鍵技術難題和卡脖子問題,增強源頭創新和前沿技術策源能力,強化教育賦能。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需要,引導高校優化調整專業學科設置,積極發展新工科、交叉學科專業,打造一批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載體平臺。強化人才對科技創新、教育的主體支撐,建立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機制,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創新要素配置,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打破行政壁壘,進行通盤謀劃、一體部署,因地、因時、因需統籌配置資源,讓教育、科技、人才實現相互輔助、有機統一。加快優質生產要素,尤其是人才、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不同產業、不同地區之間的流動,探索建立健全與科技、人才等相關的標準體系、政策舉措、法律法規,加快構建成熟穩定、可靠安全、運行高效的要素交易市場體系。
在一體化改革中激發新活力
以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著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圈。
創新融合發展模式。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需要,改革組織和運行機制,靈活設立新型科研組織、學科特區、人才特區和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學科交叉、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和協作創新。充分利用“揭榜制”“賽馬制”“定向委托制”等項目機制,總結凝練核心技術攻關動態清單,通過跨部門、跨系統、跨層級的組織協調方式,激發各類參與主體內在創新活力,推動構建高效、協同的集中攻關體系。大力培育技術經理人、中試機構、概念驗證中心等,打通產業界、科技界與教育界的溝通渠道,實現多維度的耦合協同。
推動多元主體協作。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具體落實層面,特別是在頂層設計和各種政策制度的構建維度上,要統籌協調組織、教育、科技、人社、發改、工信等部門,構建聯動發展機制,從全局性高度進行一體部署。進一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高校樞紐作用、政府設計和保障作用,創新探索“政企校”聯合體,力爭通過有效整合資源,全面構建起人才隊伍共育、優勢資源共享、聯動機制共創的協同發展格局。
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為價值取向的人才管理機制,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創新評價方式,科學設置評價考核周期,減少考核頻次,開展分類評價,完善并落實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職稱職務破格晉升機制。重點推進高校綜合改革,在高校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建立基礎研究分級分類支持體系,以聯合研究等方式形成校政企多方聯動的經費支持系統。
在高水平開放合作中拓展新潛力
高水平開放合作有利于從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統籌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資源,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勢互補、同頻共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的跨區域匹配,釋放一體化發展更大潛力。
廣納全球英才。創新針對留學回國人員、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支持政策,適當放開人事管理制度,面向全球招聘部分科研和高級管理崗位。鼓勵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國際知名科研院校等來皖設立研發中心和聯合實驗室,與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技術攻關。持續深化“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招募計劃,全球招募眾創空間、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專業園區運營團隊。
深化區域合作。以長三角地區為重點,加強高校、科研機構等交流,通過合作項目、聯合研發等方式,促進技術、人才和資金的跨區域流動。利用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等平臺載體,深化跨區域基礎研究合作,探索設立基礎研究聯合基金,協同開展跨學科交叉基礎研究。加強人才政策區域協同創新,推進人才評價標準、人才資質跨區域互認。積極與長三角知名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設立長三角人才工作站,承接先發地區創新和人才資源外溢,促進更多人才來皖推進產學研用對接。
(作者單位:安徽省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