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句名言出自《荀子·修身》,意指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達;即使再小的事,不做也不會成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更加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促進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的是實干篤行,容不得作壁上觀的“稀客”。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在共產黨人干事創業的詞典里,實干是最質樸也是最好用的方法論。鄧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曾告誡全黨:“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崇尚實干、狠抓落實,釋放出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的強烈信號。這既是對抓好改革落實的明確要求,也是對所有改革開放實干家的期許。避免改革“打滑空轉”,就必須堅持“實”字當頭、“干”字為先,腳踏實地地干,堅持不懈地干,在實干中形成共識,在實干中解決問題,在實干中實現愿景。
然而,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改革發展中的硬骨頭,少數干部習慣于“隔空喊話”,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當“班長”卻不愿拿主意、出思路,“躺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覺”。有的心存畏難情緒,怕擔責任,不敢干;有的習慣悠哉樂哉的生活,奮斗精神衰減,不想干;有的抱怨規矩多了、要求嚴了,為官不為,不愿干;有的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手足無措,不會干。這種置身事外的“稀客”,不但無助于成事,還可能誤事甚至壞事。只有做起而行之的“常客”、拒當坐而論道的“稀客”,才能守好初心、擔好使命,依靠實干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古人說得好,“名者,實之賓也”。沒有實干、實績、實效作支撐,名聲只會是徒有虛名、欺世盜名。焦裕祿跑遍蘭考上千個沙丘尋求治沙之法,孔繁森在雪域高原跋涉數萬公里摸索發展之策,石光銀與荒沙堿灘抗爭40年尋找致富之方……無數黨員干部堅持“實”字當頭、“干”字為先,在不懈奮斗中創造了光輝業績,把豐碑立在人民群眾心中。永葆“干”的作風,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派、實干家,各項改革舉措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次第開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行動黨’,不是‘口號黨’,要求真務實、講真話、辦實事。”無論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無論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每一項目標任務,都需要付出百倍努力。改革的成功不能缺少先鋒和闖將,也總是少不了為改革者擔當、為實干者撐腰的人。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毫不猶豫地干、滿懷豪情地干、一以貫之地干,一定能干出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收獲“春潮拍岸千帆進”的事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