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云,是宿州市農科院研究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宿州綜合試驗站站長。自1987年到市農科院工作起,吳蘭云就把辦公室設在田間地頭,把青春和汗水灑在麥田中,先后培育小麥新品種11個,指導50萬畝綠色高產創建示范區小麥種植,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先后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先進個人”等榮譽。
守麥田 追夢想
農村走出來的吳蘭云,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小時候家里種的小麥畝產不足百斤,“個子高穗子小”的麥子形象,她至今記憶猶新。“我那時就想,要是每個人都能吃飽飯就好了,所以大學填報志愿是我自己選的農業院校,雖然我的分數可以上更好的大學,但我還是填報了安徽農學院,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鄉糧食生產的狀況,讓鄉親們少餓肚子。”吳蘭云說。1987年大學畢業后,吳蘭云被分配到當時的宿縣地區農科所,年少的她懷揣“育得良種慰蒼生”的夢想,自此與田、地、麥、種結下不解之緣。
每當談起小麥育種,吳蘭云總是如數家珍。她堅守田間地頭,沉浸式工作37年。農科院的工作人員都知道,只要不出差、不離開宿州,吳老師幾乎每天都在田里,風雨無阻。她的眼中,茁壯成長的麥苗就像自己的孩子,“心里記掛著,總想往田里走走,地里站站,摸摸看看,心就安了!”
守糧“芯” 保糧安
糧安天下,種子為基。作為農業的“芯片”,種子的優劣直接決定了糧食產量和質量,是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關鍵。但相較于工業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更加艱難,周期更長,選育一個小麥新品種,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品種選育是一條孤獨的路,更是一條艱難的路,只有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才能有所突破。”吳蘭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宿州市農科院小麥育種試驗田里,60畝試驗田被分成橫豎齊整的3000塊,品種不同的麥苗在各單元里生長,如同一張超大的“戶外辦公桌”,是吳蘭云時時關注的“工作臺”。在這里,她每年都會做兩三百個麥種雜交組合。針對國家糧食安全及種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她嘗試多種方法,終于培育出多個新品種,其中,“皖宿1510”在當地百畝示范田測產達到每畝883.6公斤,創下宿州小麥產量歷史新高。
吳蘭云一心撲在小麥育種上,忙起來廢寢忘食。“皖宿1510”穗行決選過程中,吳蘭云在選種圃選穗,一根麥芒不小心插入了右眼,醫生診斷為視網膜受損,囑咐她要好好休息。可吳蘭云滴了點眼藥水,照干不誤,直到國審結束才安心睡個完整覺。中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皖宿1232”通過國家審定公告、矮稈大穗“皖宿1235”通過安徽省審定……一項項令人欣慰的科研成果,一代代小麥種子得到培育、改良,成為黃淮南片小麥主產區農業發展的重要“芯片”。這些成果見證了吳蘭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搞科普 育新人
吳蘭云常說:“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家里。”作為有著扎實理論和實踐功底的省級科技特派員,她積極推廣小麥良種良法。“種田看起來簡單,里面的門道可不少。你們看,如果土壤能捏成一團,然后慢慢散開,說明土壤含水量在75%左右,最適合播種。”這是吳蘭云在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農民如何科學種田,她從適墑、適期、適量、適深、適距等方面詳細介紹小麥的種植細節。
“種了這么多年地,在別的地方還真聽不到這樣的技術指導。”圍觀學習的村民感慨道。談起吳蘭云對自己的幫助,種糧大戶江德志感謝之情溢于言表。江德志第一次種植“皖宿906”時,由于播種時間偏晚、經驗不足,小麥出苗率偏低。“小麥種下去后,吳老師前后來了好幾趟,雖然她工作特別多,但每次來都耐心指導如何補救,最后小麥收成很好。”江德志說。
“在田間地頭,只能給幾十、上百人培訓;網絡時代,利用新媒體可以同時給上萬人講課,幫助更多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吳蘭云說。如今,她通過“云平臺”開展小麥高產栽培直播服務。每次直播前,她總會做足功課,制作直播海報,精心準備教具。直播時,她就站在綠油油的小麥育種試驗田里,繪聲繪色地進行農業知識科普。吳蘭云說:“選育良種、服務“三農”永無止境,有生之年,要選育更多、更優質的品種,讓老百姓的飯碗端得更牢,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多年來,吳蘭云團隊累計培訓種糧大戶、合作社社員、青年農場主、農民等3萬多人次,指導50萬畝綠色高產創建示范區小麥種植,技術推廣遍及整個黃淮南片地區,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糧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追夢不止,奮斗不息。吳蘭云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了小麥育種事業和小麥產業發展,獻給了她牽掛的土地和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