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的朝陽剛褪去節日的紅妝,高質量發展的脈搏已經澎湃躍動。
智能物流無人車穿梭于大街小巷,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高效運轉……在蕪湖,機器轟鳴、熱火朝天的項目現場,體現了馬不停蹄、實干爭先的競爭態勢;接連涌現、熱鬧非凡的創新園區,營造了求“新”求“質”、向“高”攀登的發展氛圍。
創新,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蕪湖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推動高效能產業創新、培育高質量經營主體、營造高水平創新生態”的“四高”要求,堅持“產業+科創”,梯次培育有控制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有核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企業、面向未來的科創型企業,持續用科技改造現有生產力、催生新質生產力,為不斷實現“三個往前趕”貢獻力量。去年,蕪湖市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4.28%,研發投入90%來自企業;創新型城市全國排名三年前進10位、躍居地級市第22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排名第25位,經濟增速并列全省第一。
把科技創新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為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蕪湖擂響新一年的奮進強音。
向“鏈”集聚 產業發展一路疾馳
安徽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鯤鵬電池”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疾速流轉。“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壽命超百萬公里!”該公司負責人自豪地介紹。這家位于蕪湖市弋江區的企業,手握445項專利,技術人員占比超六成,僅用兩年便實現公司組建、產線落地、產品“上車”。
蕪湖雅葆軒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精密儀器低鳴。這家在北交所上市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將自研的汽車神經植入福特、吉利、小鵬等知名整車的軀干。目前,位于南陵縣的雅葆軒汽車電子產業園項目全速推進,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
汽車產業鏈條長、帶動力強,是吸引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企業落戶蕪湖的最好抓手。一直以來,蕪湖瞄準引進一批“三電”“三智”“車規級芯片”等關鍵零部件企業,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持續強鏈補鏈延鏈。經過多年的發展,蕪湖已形成以奇瑞為“鏈主”的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集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000多家,形成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的汽車產業新經濟生態。
怎樣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強化龍頭企業創新引領是有效做法之一。奇瑞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已成為民族汽車工業的一面旗幟。蕪湖建設奇瑞開陽實驗室、瑤光實驗室等開放創新平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賦能汽車產業新四化。去年,奇瑞營業收入突破4800億元,成為安徽規模最大的企業和增速最快的企業,連續22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蕪湖圍繞“鏈”上協同創新,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以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延伸為重點開展科技攻關。比如,該市聚焦具身智能等領域,推進埃夫特公司與清華大學共建研究中心,啟智(蕪湖)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實驗室,政校企共建智能傳感器件聯合創新平臺;支持海螺、美的、信義等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加快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可以說,正是因為讓科技成果“沿鏈下蛋”,方能推動企業聚鏈成群,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良好格局。2024年,蕪湖市汽車產業鏈規上企業營業收入5840.3億元,同比增長31.4%;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智能家電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通用航空2個集群入選首批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突破8566億元、增長16.3%,利潤率6.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2%,均居全省前列。今后,蕪湖還將緊盯低空經濟、機器人、氫能等未來產業,加大對鏈主型、節點型、功能型項目的招引,靶向落地一批新質生產力項目,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向“新”出發 培育黏性創新生態
在蕪湖,“產業+科創”路標清晰,企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科創格局正加快形成。
在華夏云天航空發動機維修項目現場,設備安裝等工作已經啟動。年內取證運營后,華夏云天將填補國產民機發動機大修空白,助推蕪湖打造國際航空器維修保障中心。“兩期項目達產后,蕪湖將新增一家百億元產值企業。”項目負責人干勁十足。
近年來,蕪湖大力發展低空經濟,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通航產業基地和區域服務中心。位于灣沚區的蕪湖航空產業園,集聚了研發、制造、運營、維修等航空產業鏈上的企業,形成上下游配套的產業聚集,讓“不出園區便可生產一架國產通用飛機”成為現實。
一片綠葉可以顯示大地的生機。一家家企業的創新步伐,亦可體現蕪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堅實舉措,更能折射一座城市對創新持之以恒的追求。聚焦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十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蕪湖堅持招引和培育并重,推進招商敲門行動,實施科小和高企“雙倍增”計劃。2024年,全市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數量達50個,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36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2.2%、占規上工業比重48.8%。
有了創新的“硬核”實力,還得有相應的孵化平臺和科創企業,才算“好馬配好鞍”。在求“新”之路上,怎樣培育更具競爭力的創新主體?
瞄準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蕪湖正加快建設“鳩茲科創灣”,聚焦鳳鳴研創中心、夢溪科創走廊等一批創新園區建設,布局一批創新孵化器、開放式眾創空間,有效整合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人才,營造更具黏性的創新生態。去年,蕪湖市新招引領軍和高端人才4000多人、大學生10萬人,力爭今年新入職大學生12萬人以上,引育科創主體1000家以上。
作為一個集結各類主體創新創業的主陣地,“鳩茲科創灣”精心布局了18個創新園區,打造全新的科創大平臺。按照發展規劃,力爭到2027年,每年引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科創企業超2000家,集聚各類人才超5萬人,擴大基金規模超1000億元;到2035年,蕪湖“鳩茲科創灣”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成為全國一流的“四鏈”融合試驗區和新質生產力示范區,形成與“科大硅谷”交相呼應、創新聯動的“北谷南灣”發展格局。
當前,蕪湖致力打造科創企業的“孵化器”“加速器”,科學布局小試、中試、產業化等配套設施,推動科創人才、科創團隊、科創企業向創新園區集聚,形成“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創新鏈、產業鏈的良好生態。未來,該市將持續招引培育“高精尖”科創項目、吸引集聚“戰略級”科技人才,不斷壯大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型企業集群隊伍,推動科創實力不斷提升、科創氛圍日益濃厚。
向“高”攀登 新興業態未來可期
DeepSeek等國產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將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催生更多新業態、新場景。
人工智能產業借助大模型實現技術突破,開發更智能的應用產品;制造業依靠大模型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產品質量……今年2月,DeepSeek-R1大模型在安徽省算力統籌調度平臺(長三角樞紐蕪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這是安徽省首個算力公共服務平臺與頂尖大模型的結合,為“東數西算”注入澎湃動力。
先進的大模型成功接入,如同植入了一顆“超級大腦”,助力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算力市場中脫穎而出。對于蕪湖而言,算力不僅是推動產業向新、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的極大助力,更是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最大增量、最大機遇。
自華為云華東(蕪湖)數據中心全球開服以來,“10毫秒,覆蓋華東”已經給了行業一點小小的“蕪湖震撼”。而在華為云華東(蕪湖)數據中心的四周,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科曙光等一批領軍企業構建的“中華數島”,不僅是“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的核心區,更是全國智算基礎設施發展的又一個“新地標”。一個個優質項目的先后落子,推動了全市算力實現從4000P到1.4萬P的爆發式增長,占全省的比重不斷上升。
當前,蕪湖促進算力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大力實施“人工智能+汽車”“人工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行動,以算力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去年,該市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已經達到91.2%,入選全國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力爭到2027年,該市智算規模超4.5萬P,進入全國前十。
數字時代來臨,如何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蕪湖用實踐表明,場景創新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催生新模式和新業態的全新方式。
在蕪湖經開區港灣路,一輛靈活小巧的微型巴士輕松自如地在川流不息的道路上行駛。在沒有任何人工操作的情況下,微型巴士可以“紅燈停、綠燈行”,進入站點緩慢停車或者減速變道。
港口集裝箱實現裝卸無人化、海螺無人駕駛礦車在礦山安全運行、智能立體化倉庫提升利用率達6倍以上……蕪湖自出臺《蕪湖市加快場景創新應用行動方案》以來,以應用場景創新為驅動,賦能產業發展。去年,在全省首批11家省級科技領軍企業中,蕪湖占有2席;在14家省級科技領軍培育企業中蕪湖占有4席。同時,該市還擁有4家獨角獸企業、3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在一個個新場景、新應用中,我們看到活力涌動的產業未來,也看到高質量發展正大步邁向未來。
一個又一個熱火朝天的場景、一個又一個創新創業的身影,匯聚起這座城市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的磅礴動能。新的一年,蕪湖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堅決扛起省域副中心責任擔當,為全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