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馬鞍山,春意盎然,萬物生發。
2月6日,馬鞍山市召開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暨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擂響奮進戰鼓,釋放“起步就沖刺、開局就決戰”的強烈信號。
在這場只爭朝夕、點燃激情的出征會上,馬鞍山緊扣高質量、全力拼經濟,把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牽引性抓手,進一步激發全市上下干事創業的澎湃熱情;在這場優化環境、親商惠企的動員會上,馬鞍山秉持“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執著追求,全力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春雷催征,乘勢而上。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馬鞍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以時不我待的昂揚姿態,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拼搏精神,聚焦生態環保高水準、經濟發展高質量、開放聯動高水平、城鄉建設高顏值、人民生活高品質,把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內涵具化為生動實踐,全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篇章。
人民保護長江 長江造福人民
“作為長江沿岸城市,我們將繼續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擦亮長江大保護的亮麗名片?!?月6日,在剛剛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鞍山市委書記袁方在接受采訪時說。
馬鞍山因江而生、依江而興,但作為資源型城市,這里曾“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寶貴的岸線被大量非法碼頭、砂場占據,不僅讓城市長期“臨江不見江”,更讓長江生態系統一度亮起紅燈。
近年來,馬鞍山市始終把長江大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一體推動長江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全市域、全過程、全方位推進長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修復保護,長江生態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關鍵在于治污、治岸、治漁。
馬鞍山去年完成933個長江干流、1786個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長江馬鞍山段整治經驗入選國家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持續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去年完成人工造林6813畝、修復濕地2995畝,長江流域國土綠化取得明顯成效。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長江禁漁經驗入選全國第六批干部學習培訓教材。
城市擁江而美。從“臟亂差”到“美如畫”,馬鞍山市一體推動一江兩岸79公里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鐵腕整治“散亂污”企業。薛家洼生態園、楊樹林、和州之心、浮沙圩濕地公園……如今,長江已成為這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風景。2024年8月19日,馬鞍山成功舉辦首個“長江保護日”主題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全社會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自覺。
生態因治而優。馬鞍山持之以恒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綠色發展步伐堅定而有力。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PM2.5年均濃度連續四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國省控斷面,飲用水源地達標率、優良率連續兩年實現“六個百分百”。獲得省級水生態保護補償資金3953萬元,占全省總額的32.9%,位列全省第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穩步推進,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基本達標。
產業向綠而行。在城市之東,馬鞍山搶抓全國首批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試點機遇,實施十大工程44個項目,實現向山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提升。擁有百年開采史的華東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礦場南山礦凹山采場,從“生態傷疤”蝶變“人工天池”。2024年,馬鞍山市單位GDP能耗下降8%。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3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3個。博望區在全省率先啟動濕地碳匯研究,首批轉讓森林經營項目碳匯量504.95噸。
從長江保護整體戰,到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再到新時代“向山大會戰”,全市一仗接著一仗打、一茬接著一茬干,推動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轉化。如今,“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正在加速實現,馬鞍山以“一域之變”生動展現了新時代長江之變和發展之美。
數字賦能產業 繪高質量宏圖
日前,全球最快高鐵列車CR450動車組傳來最新消息,國鐵集團將利用滬渝蓉高鐵武宜段等新線聯調加快完成CR450動車組型式試驗。而最新發布的2列CR450動車組樣車,部分安裝了寶武集團馬鋼軌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鋼交材)研制生產的時速400公里高速車輪。屆時,滬渝蓉高鐵武宜段開通運行后,武漢到宜昌的鐵路旅行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左右。
“馬鋼的車輪生產線在實施了智慧化改造后,質量的一致性、穩定性大幅度提升,為中國鐵路的安全運行增添了保障。”馬鋼交材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CR450科技創新工程取得的相關科研成果將廣泛運用于鐵路建設和運營領域,進一步提升鐵路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鞏固擴大我國高鐵技術世界領跑優勢。
“車輪”疾馳,大道致遠。
因鋼立市的馬鞍山,以制造業見長。近年來,馬鞍山堅持向“新”而行,以“質”取勝,把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牽引性抓手,錨定打造新材料“三千億級”和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綠色食品等若干“千億級”產業集群目標,做強做優做大“1+3+N”產業融合集群,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落戶于當涂經開區的安徽奧克斯智能電氣有限公司通過“智改數轉”,運營成本降低30%,人均單套效率提高近70%。博望區率先建成全省首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引導重點工業企業、重點設備聯網上線,高效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平臺建設經驗入選全國、全省典型案例。不僅如此,近年來,馬鞍山還創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看樣學樣”模式、實施“數字領航”鏈接工程……高質高效推進“智改數轉網聯”,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脫胎換骨”,發展乘風破浪。
新興產業“獨木變森林”。含山縣初步形成垂直整合、橫向互補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圈;馬鞍山經開區汽車產業集群集聚漢馬科技、蜂巢能源等規上工業企業50余家……馬鞍山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1+3+N”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不斷壯大。
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靚馬科技、航天宏圖,低空經濟乘勢“起飛”;九章云極、E聯矩陣,智算中心紛紛落地……發力先進材料、先進裝備制造、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與健康、空天信息六大未來產業,馬鞍山正加速布局,未來可期。
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結合實際,馬鞍山今年還將用好本地“家門口”資源和上海、南京、合肥等地資源,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健全“平臺+高校+企業+產業鏈”合作機制,推動更多科學成果加快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鏈。尤其是要以數字賦能制造業帶動當地一產、三產數字化轉型,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一“馬”當先奮進 深度融入長三角
3月11日,寧馬城際鐵路雨山東路站施工現場一片繁忙:站廳層內,工人們正精心鋪貼地磚及墻柱石材,技術人員則忙于機電設備安裝、站內吊頂及門窗安裝工作;站臺層上,兩臺伸臂機高高聳立,工人們在上面熟練地進行屋面玻璃安裝施工。
“馬鞍山段8個車站的站內設備安裝已完成80%,站內裝修完成70%,外幕墻裝修完成60%。”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裝修分部總工陳軍毅表示,“春季是裝飾裝修施工的黃金期,我們正集中人力、物力全力保障車站施工進度。目前,現場作業人員超300人,高峰期單站作業人數可達90人次?!?/span>
寧馬城際鐵路,起于當涂、跨越省界、直入金陵,一線串起兩城,工程正火熱推進。這條線路將以“同乘化”加速“同城化”,屆時南京、馬鞍山兩市中心城區僅需30分鐘便可互通互達。
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的馬鞍山,一直以來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橋頭堡”的區位優勢,牢固樹立“同城化”思維,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以“排頭兵”姿態全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將視線投向蘇皖兩省毗鄰地區,寧馬新型功能區、馬鞍山青浦工業園、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馬鞍山所有縣區、開發園區與滬蘇浙重點園區合作共建已實現全覆蓋,新簽約項目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占比接近六成。
再將目光聚焦到更大力度“走出去”上,龍門吊巨臂揮舞,貨輪往來穿梭,貨物從鄭蒲港碼頭踏上“漂洋過海”之旅;高標準承建亞奧理事會總部大樓,高質量打造非洲“毛塔第一路”,高水平建設科威特大學城,十七冶承建的項目推動著“大國建造”走向世界。
以更高水平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拓展開放型經濟新空間。馬鞍山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一馬當先,全面發力嵌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攜手聯彈“生態文明協奏曲”,同守一片天、共護一江水;居民足不出市即可享受更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收獲滿滿紅利,煥發出強勁活力。
向外,節節攀升;向內,處處開花。
一處處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園相繼開放,居民抬腳就能享受綠地、體驗美好;貫通佳山、雨山等環山環湖健身步道,實現“望山能進山、進山能游園、游園能環山”;分步實施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一批交通、教育、醫療項目建成投用;開展“最干凈城市”創建,主城區生活垃圾分類、道路保潔一體化管理、城市小區物業服務實現全覆蓋……
在城市更新的宏圖中,馬鞍山突出“微改造、精提升”,著眼群眾“喜聞樂見、天天有感”的地方,尊重城市肌理、織補城市功能,讓老城煥青春、生活更美好。
正如詩仙李白在長江馬鞍山段留下的千古名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座城市奔涌向前的改革氣魄,正沖破艱難險阻,天地自然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