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省委、省政府召開“新春第一會”,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深層次邏輯,在科產融合中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演進,技術迭代周期更短,主導技術路線的選擇更具不確定性,打破了傳統的線性創新結構,許多顛覆性創新成果正加速催生新的產業組織和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業態快速涌現,為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打開了空間。要把握趨勢、發揮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努力擔當起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
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通發展,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平衡好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之間的關系,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和重點領域的前瞻性、引領性布局。依托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健全多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集群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科技,體系化破解一批“卡脖子”問題,實現“從0到1”的原始突破。緊密圍繞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對標省“4+26”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10”先進制造業集群,結合地方產業發展規劃和引導方向,通過建立產業技術聯盟、聯合實驗室、產業創新研究院等,共同開展技術創新研究、組織科研攻關。引進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務機構,構建涵蓋科技孵化、工藝開發、檢驗檢測、計量認證、信息咨詢等的專業科技服務體系。
錨定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目標,構建安徽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以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為抓手,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優勢產業集群向世界級集群邁進。以未來產業培育工程為牽引,深化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推動量子科技、聚變能源、空天信息等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面向產業集群共性服務需求,積極引育一站式解決方案服務商,推廣定制化服務、共享制造等業態模式,推動“制造+服務”深度融合。把握大模型技術開源開放新趨勢,加強通用和垂類大模型研發布局、迭代升級,實施面向行業、領域的“人工智能+”行動,形成高效協同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賦能生產力整體躍升。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在多方協同中凝聚新質生產力發展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夠將創新資源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主導力量。同時,高校院所、創新平臺等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好多主體的協同聚合效應,形成引領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牽引作用。對標國家科技領軍企業標準,動態選樹、儲備一批省級科技領軍企業,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皖企梯隊。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者”“答題者”“閱卷人”作用,通過牽頭申報承擔國家和省科技攻關任務,開展底層技術、關鍵材料、核心部件、重大產品等創新,提升行業共性技術突破和源頭供給能力。引導科技領軍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業主動開放創新資源、提供技術牽引和轉化支持,打造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組織形態。
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引導中小企業立足產業細分領域、直接面向市場需求進行前沿技術突破和商業化應用,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合作,因地制宜探索“專精特新”發展路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組建“科創聯盟”,通過共設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研發眾包等方式,共享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建立面向“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的全鏈條孵化培育體系,完善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初創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分類扶持和精準服務。
夯實高校科產教融合基礎支撐。引導省屬高校按照“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導向,打造服務“三地一區”建設的特色優勢學科專業集群。依托科教融合學院等新型組織形式,推動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的教育理念變革,完善工程碩博士綜合考評體系,加快培養新工科人才。系統推進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改革,構建職普融通、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的產教融合新樣態。
增強創新平臺鏈接服務功能。推動實驗室體系、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服務平臺體系功能有機整合,構建“金字塔”型創新平臺體系,建立由新型研發機構、龍頭企業、高校院所組成的協同創新聯盟,實現從“單兵作戰”升級為“聯動共贏”。高質量建設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服務平臺,面向產業和企業提供共性科技服務。依托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加大儀器設備入網力度,提升共享服務平臺“一站式”智能服務水平。
發揮好“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作用,在包容開放中創優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要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全要素支撐、全鏈條貫通的融合發展機制,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系統性厚植“制度沃土”。按照授權松綁與約束監督相結合的導向,深化重大科創平臺、重大產業平臺評價機制改革,復制推廣人才發展綜合授權改革、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等試點成果,調動科研人員從事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能動性。依法制裁“專利陷阱”“專利海盜”等阻礙創新的不法行為,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全生命周期保護。按照“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理念,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極簡極速極便審批。堅持“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戰略定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全方位構筑“人才磁場”。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支持柔性引才用才。優化提升江淮人才計劃,持續開展“人才安徽行”等活動,賦予戰略性人才引進“一人一策”自主權,為國際高技術人才入出境、停居留、入籍復籍等關鍵環節提供便利服務。激勵青年人才積極參與創新實踐,設立省青年英才創新獎,高質量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吸引和集聚國內外創新團隊和“硬核”人才來皖發展。
精準化提供“金融活水”。強化政府基金加持賦能,抓住國家創投引導基金設立機遇,優化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市創業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布局體系,積極吸引耐心資本、產業資本、大膽資本,完善科技型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繼續提高科創企業首貸、信用貸、知識產權質押等類型貸款風險補償比例。支持科創金融專營機構打造中小企業“專屬價值評價體系”,積極對接技術研發、科技創新項目建設、設備升級改造等方面融資需求,分層分類為中小企業提供專屬金融產品和服務。
多元化搭建“場景空間”。以真問題和真需求為導向,探索場景驅動創新的應用示范模式。分領域建設高級別自動駕駛、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場景驗證平臺,在城市新開發建設空間、新型產業創新空間和地方特色主題空間建設一批場景創新示范區,為創新主體提供“真實世界試驗場”。加強場景創新的開放融合,支持市場化場景服務促進機構、未來產業創投資本等場景服務組織發展,降低對企業規模等方面的約束性門檻,引導更多中小企業參與應用場景建設。
(作者單位:安徽省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