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考察安徽時,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牢記囑托、感恩奮進,2025年“新春第一會”,省委、省政府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作出系統部署,進一步釋放謀創新、抓產業、促發展的強烈信號。
今天的池州,正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落實省委“三個往前趕”要求,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產業結構由“原初重”向“高新綠”轉變,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不斷強化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截至2024年底,池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13個季度位居全省前3位,區域科技創新指數持續提升至全省第8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7%、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
科技人才驅動:從“洼地突圍”到“創新磁場”
池州建市較晚,創新基礎薄弱,人才引進難和流出多的問題并存,創新賦能產業的質效不高。面對這一局面,近年來,池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建設省級創新型城市為抓手,按照“產業是方向、企業是主體、平臺是支撐、人才是關鍵、環境是保障”的工作思路,統籌推進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全市研發投入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省前3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數量分別較“十三五”末增長6.42倍、1.68倍、0.39倍。
在實踐中,池州深刻認識到抓創新既要自力更生,更要善于借智借力。按照“研發在外、轉化在池”思路,池州分別在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上海松江設立“科創飛地”,采用“政府引導+專業運營”模式,建立“項目篩選—孵化培育—產業落地”全周期服務體系,讓滬蘇浙等先發地區的創新觸角向池州延伸布局。目前,3家“飛地”入駐企業35家,引進碩博人才29人。
科技和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支撐。池州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協同發力,大力實施“萬馬奔池”人才計劃,迭代升級人才支持政策,常態化開展人才池州行活動,分賽道抓好高層次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專業技能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了匯集高人、培養能人、凝聚眾人的生動局面。近3年,池州引進高校畢業生超3萬人、產業領軍人才226人、高層次人才團隊51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傳統產業升級:從“結構單一”到“向新而行”
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多年來,傳統產業在池州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池州并沒有安于現狀,而是積極探尋創新升級新路徑,促進產業由原料向材料、再向高附加值產品不斷升級,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路子。
走進全國竹產業十大品牌企業安徽鴻葉集團有限公司的智能竹制品產業園車間,機械臂精準切割,150臺設備每日“吐”出500萬支竹吸管。這支成本僅0.04元的小小吸管,卻承載著全球減塑的雄心:每年20億支的產量,可減少1萬噸塑料使用、6萬噸碳排放。2024年,鴻葉集團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以竹代塑”類產品ISO標準正式發布,讓“池州智造”站上世界舞臺。然而就在幾年前,該公司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產品單一、競爭力不強,近年來通過持續加碼技術創新投入,一根根小毛竹被“吃干榨盡”,產品遠銷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書寫了“以竹代塑”的綠色傳奇。
銅箔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材料之一,安徽銅冠銅箔公司積極推動產品向高端化邁進,研制出3.5微米鋰電銅箔,HVLP系列銅箔產品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成為與國際巨頭“扳手腕”的行業領軍者。在安安新材料公司,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方向,通過數字化改造,讓互聯網“牽手”制造業,企業發展動能日益強勁,目前該公司已成為比亞迪、江淮、蔚來等多家車企一級供應商,企業年產值由2015年的8000萬元躍升至如今的超30億元。
在擴量提質上下功夫、在結構優化上花氣力,傳統優勢產業向高、向新、向綠攀登的企業在池州還有很多。2024年,池州傳統產業增加值增長13.6%,單位GDP能耗較“十三五”末下降近20%。
新興產業聚變:從“無中生有”到“眾木成林”
近年來,池州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設立由市領導牽頭的8個新興產業推進組,分別制定實施招商引資、企業幫扶、項目推進、人才引進“四個計劃”,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發展路徑,加快推動半導體、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2012年,池州第一家半導體企業安徽安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池州經開區破土而出;2016年,池州創成安徽省半導體產業集聚發展基地;2020年,全省首批國際合作園區安徽中韓(池州)國際合作半導體產業園揭牌;2024年,池州半導體產業入選全省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規模逐年攀升,已聚集上下游企業130余家、產值突破270億元,年均增速超20%。正是“十年磨一劍”、一點一滴積累,目前池州已形成以“分立器件+封裝測試”為特色,涵蓋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智慧應用的全生態產業鏈體系,成為省內除合肥外半導體產業鏈條最為完整、細分領域優勢最明顯的地區。
新材料產業作為池州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正在加快培育以鎂基、鋁基、銅基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體系,目前已集聚產業鏈企業167家、產值突破800億元,其中百億級企業3家、上市公司2家。位于該市青陽經開區童埠園內、總投資148億元的安徽寶鎂年產30萬噸鎂基輕合金及深加工項目,是安徽省與寶武集團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的重大新興產業項目,正在加快構建從原鎂到合金,再到精深加工的全鎂產業鏈。項目全面達產后,年營業收入有望超200億元、利稅超30億元。該項目還將改變全球鎂產業格局,助力池州成為世界一流的鎂基新材料生產基地、應用基地、創新基地、人才基地。
未來產業破繭:從“仰望星空”到“落地生根”
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小城市如何發展未來產業是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個大難題。對此,池州自有妙招。
2024年5月31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見證了安徽池州江南集中區號運載火箭(谷神星一號)的輝煌升空,標志著商業航天領域的新篇章在池州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正式開啟。讓人驚嘆“小城池州,也有火箭”的背后,是池州始終瞄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矢志不渝追求的結果。池州依托星河動力等商業航天鏈主企業,設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公司,成立產業引導基金,謀劃打造江南航天城,加快構建“一體兩翼三基地”格局,即:以商業航天運載火箭制造與發射服務產業為主體,以航天特色材料研發制造和商業航天核心零部件及元器件制造為兩翼,著力打造長三角地區最大的商業航天運載火箭制造基地、商業航天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商用航天特色材料生產基地。目前已落戶上下游企業12家,產值有望兩年內突破百億元。
在儲氫和低空經濟領域,池州也涌現出一批創新型種子企業。2024年簽約落戶的協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規劃年產能3000臺的無人機項目已啟動建設,未來將在氫能無人機領域完成從小型多旋翼到大載重無人機、從旋翼到垂直起降固定翼的完整產品線布局,打造低空經濟新增長引擎。
創新生態重塑:從“便捷服務”到“增值賦能”
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是關鍵。池州正以全鏈條服務、全要素保障、全周期護航的姿態,為創新主體和人才發展厚植沃土,讓各類要素資源在池州高效集聚、便捷流動、充分增值。
2024年,圍繞企業、人才關切,池州構建“池”久滿意“四個服務”矩陣工作機制,建立訴求一口收辦、任務一單交辦、問題跟蹤督辦等閉環辦理機制,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定期與企業、人才等座談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池州還堅持向滬蘇浙看齊,以湖州等先發地區為標桿,在發展理念、工作方式、制度機制上創新求變,建立企業“綠黃紅”分類監管機制,推行“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全面推動證明免交、證照免帶、辦事免跑、政策免申、輕微免罰“五免之城”建設。2024年,該市實現322項政務服務事項證明材料線上出具、總量位居全省前列,“免申即享”政策兌現資金1.69億元,惠及企業1329家,426項輕微違法行為納入免罰清單;全年新增市場主體超2萬戶。
山的秀氣、水的靈氣、詩的文氣,這些是池州曾經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如今,池州讓人刮目相看的是蓬勃發展的銳氣和底氣。新的征程,池州將緊扣“總量上臺階、增速爭先進,人均沖上游、單打拼冠軍”目標,堅持產業強市、生態立市、人才興市,堅定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為全省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