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漸好,候鳥已陸續啟程北飛。這個冬天,有多少水鳥來安徽越冬?2022~2023年全省冬季水鳥同步調查結果近日出爐。本次調查共記錄冬季水鳥70種,681528只。較前一年度調查結果,相同調查單元水鳥總體數量增長了86%,創歷史新高。
◆調查了哪些地方?
淮河、長江、新安江流域
2023年1月3日~8日,在安徽省林業局的領導和支持下,由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大學)牽頭,安徽省疫源疫病監測總站、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徽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保護專業委員會、安徽省動物學會共同實施了2022~2023年全省冬季水鳥同步調查。本次調查共組建12個外業調查隊,參加調查的主力隊員50余人,參與人員近100人。
我省自2004年起連續開展冬季水鳥同步調查。本年度外業調查涉及到安徽省淮河、長江、新安江流域濕地單元共77個,調查觀測點共611個,歷時6天。
本次同步調查共記錄冬季水鳥70種,共681528只。記錄水鳥數量較2021年度冬季水鳥調查明顯增加,也創下了2004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哪個地方水鳥最多?
升金湖近7萬只排第一
在調查的各濕地單元中,水鳥數量1萬只以上的濕地單元有20個,超過2萬只的單元有9個,其中升金湖的水鳥數量最多,達到了69479只。其次為黃湖,水鳥數量66417只;武昌湖53875只,城西湖50515只,陳瑤湖48721只,菜子湖48095只,黃陂湖41058只,城東湖32341只和泊湖30015只。
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周立志介紹,本年度這20個濕地單元調查到的水鳥數量達595503只,占全省調查到水鳥數量的87.38%,基本上體現了安徽省水鳥的狀況。
周立志介紹,2022~2023年冬季水鳥同步調查設計濕地單元77個,較上一個年度調查的30個單元明顯擴大了范圍,因此調查記錄水鳥數量不能簡單進行比較。但本年度調查中,20個水鳥數量1萬只以上的濕地單元中,除少數幾個湖泊外,大多數單元的冬季水鳥數量都有較大幅度增加。兩個年度水鳥數量在1萬只以上的相同調查單元的總體數量進行比較,水鳥數量增長了0.86倍,安徽冬季水鳥數量確實明顯增加。
由于同步調查也不可能完整記錄下每一只越冬水鳥,周立志介紹,從調查結果來看,樂觀估計,這個冬季來安徽越冬水鳥的總數很可能突破100萬只。
◆哪些鳥種更愛安徽濕地?
雁鴨類主力軍占比近八成
本次調查記錄冬季水鳥70種,其中不少是“國寶級”。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調查中記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8種,分別是白鶴(168只)、白頭鶴(452只)、丹頂鶴(3只)、黑鸛(2只)、東方白鸛(4387只)、青頭潛鴨(167只)和中華秋沙鴨(79只)、卷羽鵜鶘(3只)。另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1種,分別是角鸊鷉(10只)、灰鶴(22只)、白琵鷺(5386只)、小天鵝(21590只)、鴻雁(4910只)、花臉鴨(16407只)、白額雁(5993只)、小白額雁(500只)、鴛鴦(392只)、斑頭秋沙鴨(21只)和白腰杓鷸(12只)。
哪些鳥種更愛安徽濕地?調查顯示,我省的冬季水鳥仍以雁鴨類為主,占全部鳥類數量的79.14%,是安徽冬季水鳥的“主力軍”。超過2萬只的依次為豆雁、羅紋鴨、斑嘴鴨、白骨頂、綠翅鴨、灰雁和小天鵝,其中豆雁的數量超過了10萬只。
還有一些“老朋友”數量明顯增加。本次調查記錄到了東方白鸛4387只,數量大幅增長。“過去的調查中,記錄東方白鸛數量最多幾百只。”周立志介紹,十幾年前,東方白鸛種群數量被認為全球僅有3000只左右,瀕臨滅絕。
本次調查還記錄到了一些不常見的“新朋友”。調查隊員在泊湖記錄到雪雁,在黃湖記錄到斑頭雁,還有少量的夏候鳥池鷺也滯留在本地越冬。有趣的是,在升金湖,調查隊員還發現了安徽省新記錄鳥種大紅鸛(即“火烈鳥”)。周立志介紹,大紅鸛遷徙原本不應途經安徽。“很可能是一只迷鳥‘跟錯隊’來到了安徽湖泊。”
◆來皖水鳥為啥多了?
與濕地生態質量直接相關
安徽冬季水鳥數量明顯增加,為什么?周立志介紹,外業調查結束后,實驗室還將對調查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水鳥是濕地生境質量的重要指示物種,其數量增長的原因可能很復雜,但與近年來安徽濕地生態質量的恢復和提高有直接關系。“這些結果表明我省冬季水鳥的生境在改善,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的成效顯著,湖泊禁漁、大面圍網拆除和退養還濕地等濕地保護修復措施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
但調查中也發現,一些湖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擾。如冬季湖泊維持較高水位、捕撈、家禽養殖、風電設施等現象在一些湖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垂釣現象在調查單元中較普遍。“持續高水位,灘涂不能暴露,涉禽難以棲息,給湖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過程的維持造成較大的壓力。”周立志認為,未來應該進一步加強濕地管理,鞏固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的成效。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