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黃小贈介紹,2022年,碧水保衛戰向縱深推進,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的明顯成效。
在長江、黃河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方面,長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九成以上,推動解決2萬多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在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方面,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累計新建污水管網9.9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088萬噸/日;在飲用水水源保護方面,累計完成280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治,有力提升涉及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全國累計劃定1.96萬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84%。
2022年,全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順利完成。國家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同比分別降低2.1%、6.8%。
黃小贈表示,盡管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和工作短板,如黑臭水體從根本上消除難度較大,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地方截污治污還不到位,藍藻水華、水生態失衡問題依然存在。他還表示,在“十三五”基礎上,黑臭水體整治的范圍擴大到縣級城市。2022年,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順利完成40%的年度目標任務。
《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作為“十四五”重點任務,到2025年要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生態環境部組織各地全面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將群眾反映強烈、面積較大的4000余條農村黑臭水體納入國家監管清單,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今年,全國計劃完成800余條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生態環境部將加強對試點地區的指導,督促各地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等綜合性、系統性治理措施,深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以國家監管黑臭水體為重點,對已完成整治的農村黑臭水體健全完善日常監督評估機制,創新監管手段,推進信息公開和公眾監督,確保取得整治實效。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