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地理命名的長三角,“綠色美麗”正是這片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6年來,三省一市聚焦“生態綠色”這個發展關鍵詞,積極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地方實踐,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長三角呼之欲出。
聯治污染
共同守護碧水藍天
近日,記者走進皖蘇交界處石臼湖保護區內看到,這里碧波蕩漾,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在此繁衍生息,一副生機盎然的愜意模樣。而在數年前,這里的環境狀況卻與現在大相徑庭。
“我們積極與毗鄰的南京市高淳區、溧水區生態環境部門對接,開展跨界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打擊固危廢非法傾倒等方面工作。”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2017年起,環湖四縣區就石臼湖生態環境開展聯合治理。2019年,四縣區簽署《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石臼湖的生態治理從“輪值”走向“共治”。
目前,長三角地區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水體比例達92.1%,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
大氣流動性強、涉及面廣。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每天都會有一項“規定動作”需要完成,那就是對未來7天空氣質量進行滾動預報并將結果發往上海。
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在收到江蘇、浙江、安徽預報信息后再進行綜合研判,并將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發往生態環境部。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就未來一周空氣質量進行例行會商,形成統一結論,為區域應對重污染天氣提供監測和預報預警支撐。
當前,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改善較為明顯,優良天數比率從2019年的76.5%上升到2023年的83.7%,升幅7.2個百分點。
共建共保
聯奏綠色“交響曲”
新安江貫穿皖浙兩省359公里,流入浙江省千島湖。為守護一江碧水東流,皖浙兩省共同建設了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并不斷推進。
近年來,黃山市歙縣與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通過定期聯合打撈、聯合培訓、聯合協商研判等,進一步暢通聯合執法通道,推動流域共治落地見效。如今的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清水,千島湖湖體水質總體保持優良。
去年,皖浙兩省提出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清晰羅列了一年來兩省在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建設中要合力做的10件事,包括產業合作、就業服務、文旅合作等。其中,皖浙兩省簽署協議,開啟了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新一輪試點工作。其中重要一項就是要串聯起新安江流域沿線多個5A級景區與傳統村落,打造杭黃毗鄰區塊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區。未來,兩省在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的同時,還將推動資金、產業、人才的多元合作,在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協同發展,由共護一江水走向共富一方百姓。
近年來,我省加快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西、皖南生態屏障建設,積極與滬蘇浙在大氣污染防治、水體水環境治理、固廢危廢聯防聯治等方面進行體制機制的探索,率先制定出臺《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深化長三角一體化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建設,編制完成長三角生態屏障建設方案;三省一市聯合簽署了《長三角區域污染物總量協同控制實施方案》,推進一批重點減排工程和措施落地實施。
攜手轉型
共享生態優勢紅利
每天早上8點半,黃山9號游船就從黃山歙縣出發,沿著新安江駛向千島湖。自去年這條旅游線路建成以來,已接待游客超過40萬人次。
“我們是先去爬黃山,然后坐船行走于新安江,經過‘十里畫廊’,這里山清水秀、水天一色,一步一景的感覺真的令人心曠神怡。”來自河南的游客黃先生對新安江山水畫廊贊不絕口。
2023年,由皖浙兩省共同打造的杭黃國際黃金旅游線精品航線,串聯起黃山和千島湖兩大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近日,皖浙兩地再度發布8條黃金游線、簽約6個重大產業項目,攜手開發新安江沿岸豐富旅游資源。
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廣德市也乘勢而動,加速擁抱長三角一體化。廣德市地處長三角地理幾何中心,是名副其實的“長三角之心”,是安徽唯一與蘇浙兩省毗鄰接壤的縣級市。
廣德市利用當地好山好水好空氣的資源優勢,憑借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為契機,謀劃打造候鳥式養老、療養式養老、田園養老等康養旅居業態,積極打造“一廊兩軸四心五區”空間發展格局,每年吸引100多萬人次的“銀發族”到廣德康養旅居。
長三角地區攜手轉型,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合力推出“暢游長三角”“惠民一卡通”等公共服務產品,共同發布“長三角革命文物”“中華文明探源”等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共建世界級高品質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共享綠色發展帶來的紅利。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