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是一條跨越皖浙兩省的河流。千島湖入庫水量超過60%源自新安江,新安江水質優劣很大程度決定了千島湖的水質好壞。
本世紀初,隨著新安江流域地區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新安江流域水質富營養化趨勢明顯,新安江上游污染物通過新安江進入千島湖。為解決好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問題,2012年,財政部、原環保部、安徽省、浙江省簽訂《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開啟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根據協議,兩省圍繞新安江水質連續開展了多輪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兩省約定:年度水質達標,浙江對安徽進行補償;年度水質不達標,安徽對浙江進行補償。此舉開創全國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先河。
2012年以來,皖浙兩省實行三輪共9年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的跨省界斷面水質從一度僅為Ⅳ類水,提升至連續12年穩定在Ⅱ類水,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質總體為優,試點成效明顯。
一江清水,情系皖浙。皖浙兩省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等方式建立多元化補償關系,推動新安江生態治理,形成“新安江模式”。該模式已從新安江流域擴展至包括中部6省在內的全國20個流域(河段)、21個省份,新安江已成為皖浙兩省守護長三角水生態的一個縮影。
2023年6月,皖浙兩省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標志著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改革在補償標準、補償方式、補償范圍等方面均實現了提檔升級,探索11年的“新安江模式”迎來新版本。
按照新協議,自2023年開始,雙方每年出資4億元至6億元,每年補償資金總額為10億元,按3個檔次劃分,體現對賭和激勵。此外,參照兩省年度經濟增速,建立逐年增長機制;補償協議由之前3年一輪,延長至5年一輪;補償范圍擴大至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和浙江省杭州市等3市27縣(市、區)。新安江流域成為全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總量最高、協議實施期限最長的地區之一。
提檔升級后的補償效應更明顯。2023年,新安江跨省斷面水質優良率、地表水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新安江黃山段上榜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黃山市森林覆蓋率由改革前的77.4%提高到82.9%,空氣質量排名全國第5位。
如今,皖浙兩省正著手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進一步向資金、產業、人才多元補償新模式升級,“一水共護”走向“一域共富”,構建生態保護“共贏”樣板。
安徽省歙縣與浙江省淳安縣依山傍水,新安江串聯兩地。近年來,兩地以黨建聯建為指引,通過執法互助、監測互動、信息互通、獎補互掛、江湖聯保、應急聯動、示范聯創,開啟了上下游“四互三聯”保護模式,制定并推動了《新安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落地實施,在“共飲一江水”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共護一江水”,共同筑起了長三角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皖共保聯治的“新安江模式”,也讓流域內生態“含綠量”轉變為發展“含金量”。
2021年,皖浙兩省聯合印發《杭黃毗鄰區塊(淳安、歙縣)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區建設方案》,明確合作先行區將依托千島湖—新安江、浙皖一號旅游風景道水陸雙線,推進全域旅游發展。2023年,皖浙兩省提出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清晰羅列了一年來兩省在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建設中要合力做的10件事,包括產業合作、文旅合作等。其中重要一項就是要串聯起新安江流域沿線多個5A級景區與傳統村落,打造杭黃毗鄰區塊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區。
其中,黃山市在皖浙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引導下,依托良好水質打造泉水魚、臭鱖魚產業,生態種植培育有機茶園,農特產品品牌效應凸顯。數據顯示,黃山市常年茶葉出口6萬噸左右,占全國的1/6。2023年,徽州臭鱖魚年加工量近5.5萬噸,產值突破50億元。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