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安徽省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十八聯圩濕地修復三期工程”成功入選“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案例。通過退漁還湖、退塘還濕、構建多種濕地類型等舉措,十八聯圩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成為候鳥越冬的新樂園。
12月13日,記者走進肥東縣長臨河鎮巢湖北岸的十八聯圩濕地。“快看,好多小天鵝,還有成群的白鶴、白琵鷺!”正在巡查的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家政,興奮地指著水草深處讓記者看。
冬日暖陽下,波光粼粼,水草豐茂,33座“生態滲濾島”如同一顆顆綠色珍珠,錯落分布在濕地里。成群遠道而來的候鳥,時而在空中翩躚起舞,時而在草葉間棲息覓食,記者眼前躍動著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生態畫卷。
都說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用翅膀投票。這幾年的秋冬季,許多來自北方的候鳥來此休憩,有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黃胸鹀等,越來越多的候鳥從“稀客”變“常客”。
李家政曾是一名漁場場長,退捕上岸后,成為濕地的建設者和守護人。他每天都細心查看濕地內植物生長和水質凈化情況,帶領團隊開展濕地養護、藍藻捕撈、護鳥巡邏等。十八聯圩濕地修復帶來的環境變化,他再清楚不過了。
“這里曾是肥東長臨漁場,魚塘底泥中氮、磷含量高,容易造成水體二次污染。”李家政介紹,20世紀60年代,十八聯圩圍湖造田,之后人口不斷聚集,污染相互交織,加上后來建起了高密度養殖漁場,濕地生態功能退化嚴重。
從2017年起,合肥市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十八聯圩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工程。漁場3500畝水面全部退養,200余戶養殖戶全部退出,周邊56個自然村1.2萬人退居,給濕地讓出更多空間。
“我們通過實施水面退養、就地堆島、島上種樹等多元水質凈化手段,吸收濕地內污染物。”李家政介紹,濕地內33座“生態滲濾島”,由533口魚塘沉積的高污染底泥堆積而成。在濕地建設過程中,工程團隊將魚塘底泥就地轉化,島下用工程樁固定底泥,島上種植水杉、喬灌木、烏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時為各類生物提供棲息地。目前,他們已經在濕地內種植了28000多棵喬灌木、37種水生植物。
如今,十八聯圩濕地修復工程,平均每天可以凈化大約40萬立方米的南淝河水,消減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濕地凈化后出水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一泓清水入巢湖逐漸顯現。這里的生物多樣性也日益恢復,構建起鳥類棲息地面積410公頃,成為巢湖北岸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如今,我們在濕地已調查到鳥類190種,新增鳥類127種,其中一級保護鳥類4種,二級保護鳥類48種;調查到植物385種,新增54種;調查到魚類64種,其中新增魚類28種。”李家政說。
李家政團隊在濕地保育區內劃定了鳥類保護區,設立標識牌,注明保護區域及水鳥種類和數量,不定期對鳥類保護區進行巡視。在鳥類保護區投放魚類、蚌類生物,供鳥類捕食。他們還在濕地內栽植了一萬余棵鳥類食源性果樹,供鳥類覓食棲息。
李家政介紹,因十八聯圩濕地修復而搬遷、轉型的漁民們,過上了新生活。入住了整齊敞亮的安置小區,居住環境改善了,飲用水安全了。最重要的,是那種“一發大水,一年辛苦勞作就白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接下來,我們會嘗試開展一些濕地科普游等文旅項目,邀請當地村民參與濕地管理,讓他們能在家門口就業,讓我們的生態‘好顏值’,催生出更多經濟‘高價值’。”李家政表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