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勤勞勇敢的亳州兒女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本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全面展現亳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向新中國成立75周年獻禮,以饗讀者。
端起歷史望遠鏡回望,三曹故里硝煙已散,長歌回蕩。
新中國成立以來,時間長河又流過75年。75年來,特別是地級亳州市成立以來,全省最年輕的她,意氣風發,一路奔跑,完成了從跟跑到并跑到領跑的“三級跳”,成了令人矚目的后起之秀。
古老而又年輕的亳州,近年來全面實施“六一戰略”,探索出一條后發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經濟總量十年連跨12個百億臺階,進入全省前八位、長三角前三十強;
“十三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居全省第1位;
2023年獲省政府投資“賽馬”激勵,為皖北六市唯一。
……
新時代,新征程,亳州正乘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東風揚帆奮進,勇毅前行,推動全市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邁出新步伐,實現新跨越。
奔跑路上 三次跨越
新中國成立之初,亳州的前身亳縣和全國各地一樣,經濟基礎極其薄弱,百廢待興、百業凋敝。勤勞勇敢的亳州人民櫛風沐雨,長歌奮進,推進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到2000年地級亳州市成立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74.56億元。
地級市成立以來,歷屆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古老的亳州煥發新機,短短20多年里,完成了從跟跑到并跑到領跑的“三級跳”。
從2000年到2008年,亳州處于跟跑省內其他地市階段,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為435.68億元;而2009年到2014年,亳州逐漸擺脫“鍋底”地位,多項工作和其他地市并跑,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017.9億元;2015年起,亳州發展不斷“加速度”,奮力實現彎道超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改革創新等項工作開始領跑全省。
新時代,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亳州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4年的1017.9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2215.8億元,十年連跨12個百億臺階,總量進入全省前八位、長三角前三十強。“十三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居全省第1位。2023年以來,亳州市經濟運行考核連續六個季度居全省前6位、皖北六市前2位。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綜合排名居皖北六市第2位。今年上半年,在省反饋的24項指標中,亳州市增速居全省前八位的有20項、前三位的有11項、第一位的有4項。
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國有位置。亳州市2023年獲省政府投資“賽馬”激勵,為皖北六市唯一。連續8年在全省脫貧攻堅和有效銜接考核中獲評“好”的等次、為全省唯一市。2022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居全省第一檔次第一位,2023年度居全省第三位。2023年度“萬企興萬村”行動民營企業參與數、實施項目數、獲評省“萬企興萬村”行動典型項目數均居全省第一位。亳藥產業集群獲批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中醫藥工作全省考評“九連冠”。
亳州市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全國最大的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藥保健飲品生產基地;成功入選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單位、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單位。
焊花飛濺,機器轟鳴……走進位于渦陽經開區的鴻路鋼構渦陽基地,車間里一片繁忙生產景象,10多臺焊接機器人揮動著靈活的“手臂”,對鋼結構部件進行精準焊接。2022年,該基地產值首次突破了百億元。“十四五”末,基地產值預計將達150億元。
鴻路鋼構渦陽生產基地是亳州市工業項目建設的代表。
近年來,亳州市工業經濟始終保持穩中有進趨勢,總量、速度、質量不斷邁上新臺階,工業對全市國民經濟支撐作用明顯。2023年,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比全省平均高0.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四位,皖北六市第一位。今年1-6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8.7%,居全省首位。
20多年來,亳州市經濟發展不斷上演“速度與激情”,創造出了質效雙升的“亳州現象”。
近年來,亳州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城市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逐步配套成型,各項功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一幅宜居宜業的城市畫卷躍然眼前。 陳顯鋒 攝
產業發展 向上向“新”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近年來,亳州市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圍繞中醫藥、白酒等主導產業持續發力,努力打造經濟發展強勁增長極。
金秋時節,行走在亳州廣袤的田野上,白芍、白術、牡丹、亳菊等中藥材正在收獲,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和藥香。在藥企的生產車間,一盒盒中成藥在流水線上制作完成,不久將發往全國各地及海外市場。
作為藥材之鄉,近年來,亳州市堅持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舉全市之力建設世界中醫藥之都。2023年全市現代中醫藥產業規模1852.5億元。中藥出口額占全省81.1%、全國10%。累計落戶全國知名及醫藥百強企業73家、引進中藥大品種61個。養生花茶生產企業產量、銷量均占全國70%以上,連續5次獲評全國“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
9月12日上午,第十一屆古井貢酒·年份原漿秋季開釀大典舉行。當日,古井家族三大名酒古井貢酒、黃鶴樓、老明光分別在三地同步開釀。
作為白酒產區,亳州市近年來聚力建設華夏酒城,全市現有白酒生產企業159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古井集團2023年實現產值243.81億元、營業收入215.68億元,分別增長6.18%、22.51%。目前,古井集團正在向300億產值目標奮進。
“最高單產878.6公斤,畝均產量約75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提起今年午季收獲的1100畝小麥,渦陽縣楚店鎮后水波村種糧大戶張林森滿面笑容。張林森的高產攻關田,小麥實測單產已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022年最高單產達913.18公斤。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亳州市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交出了沉甸甸的“豐收答卷”,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總產量連續10年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1/8以上,連續4年超100億斤,其中2023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的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夏糧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總產穩居全省第二位。
“剛剛收獲的蔬菜來不及加工,就放到冷藏庫里暫存。加工好的蔬菜,就放進冷凍庫里,然后按照訂單需求,通過冷鏈車運送到收貨人手里。”安徽精益誠食品有限公司一位倉庫管理員介紹,這些冷凍蔬菜將發往長三角等全國各地。
圍繞高標準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亳州市農業農村部門依托龍頭企業帶動,擴大適銷對路的蔬菜品種種植規模,努力將亳州市優質蔬菜品種基地建設成為規模基地,提升亳州市優質蔬菜種植面積,加快推進蔬菜、畜禽、優質糧食等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全市累計建設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27家,上半年累計銷往滬蘇浙地區農產品257.67萬噸,銷售額238.46億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全省銷往滬蘇浙地區的農產品和加工品1/5都是“亳州牌”。
文化旅游是經濟多元發展的重要引擎。亳州市不斷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強市,連續8年開展“文化旅游年”活動。2023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3558.15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92.73億元,分別增長73.49%、82.53%,是2019年的113.68%、118.63%。
在發力傳統產業的同時,亳州市大力推動新能源等六大新興產業集聚成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1.1%、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產值241.8億元、增長7.8%、居全省第五位、皖北六市第一位。
特色產業活力奔涌,亳州發展動能澎湃,后勁十足。
改革創新 造福人民
得益于亳州市首創的“退休一次辦”改革,渦陽縣居民葉軍不到十分鐘就辦好了退休手續。
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是增進人民幸福的關鍵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亳州市實施了27項國家級改革試點、推出1500余項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強勁、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
亳州市的改革做法已連續6年獲評全國年度改革典型案例、為全省唯一市,獲評全國新時代10年地方改革與發展深度融合特別案例。亳州市“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顯、創造典型經驗做法”獲國務院表彰激勵。
改革,已成為亳州市又一張靚麗名片。
亳州市在全國首創的“稅信通”聯合激勵機制,獲評全國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首創的“免申即享”工作做法獲評2021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和安徽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踐創新案例并在全國推廣,累計為全市10005家企業免申發放資金7.1億元;首創的“退休一次辦”做法獲評2022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2023年度長三角智慧城市優秀案例、2024年第七屆全國政務服務博覽會“高效辦成一件事”業務創新案例并在全國推廣;首創的“無感互認”改革獲評2023年度“互聯網助力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數字政務特別推薦案例、智慧長三角數字化轉型優秀案例,為全省唯一獲評市。
去年4月19日,譙城區至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的省際公交正式開通運營。這條長約38.5公里的公交線,給兩地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
近年來,亳州市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聚力建設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已開通至河南省鹿邑縣、夏邑縣兩條跨省公交線路。2023年城鎮化率達45.95%,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連續3年獲評城市體檢全國樣本城市。
亳州市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深入實施“千萬工程”,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累計入選省級精品示范村17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占比38%。蒙城縣、譙城區連續3年獲評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6月30日晚19:59至20:19,亳州機場舉行“亮燈”儀式,標志著其主體工程基本竣工。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亳州市堅持推動“公鐵水空”協同發展,阜蒙淮城際鐵路亳州段加快建設,亳州機場預計年底通航。渦河航道一體化項目進展順利,亳蒙高速二期預計明年通車,亳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加快構建。
教育、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亳州市不斷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水平,十年來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304所,增加學位37.4萬個。實施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三年提升、兩年鞏固”行動,已建成項目81個,在全省率先實現三級中醫醫院縣級全覆蓋。
秋天,亳州人的朋友圈常常被藍天白云美圖霸屏。黨的十八大以來,亳州市堅決守護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就連黑水溝、臭水塘也變成了鳥集鱗萃、自然蓬勃的濕地。
民生改善,財政支撐。近年來,亳州市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穩定在84%以上。2023年全市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8.5%,居全省第3、4位;今年上半年分別增長4.8%、7.5%,居全省第2、1位。
回望過去,亳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后進生”到“優等生”的完美蛻變;展望未來,亳州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奮力開創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責任編輯:陸迪